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竞技场·青年才俊|陈小华:每一幅图像都是生命的希望
发布时间:2025-2-3 阅读:1060次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医学影像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里是疾病诊断的“前线”,也是医生们洞察人体内部奥秘的“眼睛”。通过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医生们能够捕捉到人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为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有力依据。而在医学影像科,有这样一位医生,他总是早早到达科室,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默默守护着医学影像科的每一道防线,他就是——陈小华。
  
从周一到周五,每天清晨7:45医学影像科的晨读会准时开始,会上科室的专家们带领年轻医生一起讨论日常遇到的疑难杂症。晨读会结束后,陈小华便投入到一天的阅片工作中。日常他需要审核来自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影像资料,每天人均CT工作量达到170至180份,有时甚至高达220至230份;面对堆积如山的待审报告,陈小华常常需要坚守到晚上七八点。
  
在阅片过程中,陈小华总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影像诊断曾有前辈通俗解释“影像影像,有点影子有点像,就是影像诊断”,常见病诊断确实如此,而陈小华也深知,工作中常存在“同病异影,异病同影”,每一个影像征象都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疾病信息,医学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因为每天检查的各个系统的疾病多种多样,均需要仔细审阅、鉴别。因此,陈小华根据自己的阅片习惯,不断积累经验,力求准确诊断,更好的为临床为患者服务。

  陈小华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便一直在通大附院医学影像科工作,至今已有20个年头。他坦言,自己的工作每天基本都是在阅片中度过,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看似枯燥,却需要极高的专注和投入。因为他深知,自己出具的每一份诊断报告都关乎着患者的诊断是否准确,并影响后续的治疗决策。
  
陈小华的工作态度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高度认可。有一次,一位患者在门诊做了头颈CTA,陈小华在当天晚上审阅报告时发现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他立即打电话紧急联系患者来院就医,并与神经内科值班医生联系好,让患者能迅速住院进行治疗。后来,那位患者经过及时治疗,恢复良好。患者及其家属专门打电话来感谢陈小华,如果不是他及时发现,患者的生命可能会受到严重威胁。
  
谈及自己的工作经验,陈小华表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影像诊断需要更细心、更耐心,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敏感性。他深知,影像诊断关乎患者的后续治疗,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误诊、漏诊;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养成适合自己的阅片思路与习惯。

  除了日常的阅片工作,陈小华还承担着带教规培生的重任。科内每周三和周四,都会开展典型病例阅片及专题教学讲座,将自己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无私地分享给新一代的学生。科室里很早之前就开展了“青蓝工程”,经验丰富的医生会带着新一代的医生,手把手教学,传承医学技能。陈小华正是这一传统的践行者之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医学影像科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医生。
  (供稿:黄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