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南通首例!死亡率高达80%!机器人破局致命脑出血
发布时间:2025-4-24 阅读:148次

  近日,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主任医师施金龙教授团队运用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成功为一名脑干出血患者实施“机器人辅助脑干血肿穿刺引流术”。这是南通地区首例利用机器人技术开展的脑干出血微创手术,标志着我院在神经外科精准治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危重症患者带来了“生命中枢”的救治新希望。

  突发危急:44岁工人脑干出血,命悬一线
  
44岁的患者王先生(化名)是一名来自内蒙古的纺织厂工人,在南通工作仅一年。3月底,他在公司开会时突发意识不清,打哈欠后瞬间趴在桌上,手脚抽搐,被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头部CT检查显示脑干出血,病情危重。脑干是控制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的“核心禁区”,出血致死率、致残率高达80%-90%,当地医院紧急为其进行气管插管、止血等处理后,迅速转至通大附院。
  
入院时,王先生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病情危重。神经外科施金龙教授团队评估发现,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等基础病史,且脑干血肿位置深、毗邻重要神经核团,若采用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致残率和死亡率极高。为挽救患者生命,同时改善患者功能预后,施金龙教授团队决定采用“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血肿穿刺引流术”,以最小创伤实现精准救治。


右一为主任医师施金龙

  机器人“导航”:毫米级精度突破手术禁区
  
“脑干被称为‘手术禁区’,传统手术犹如在‘豆腐脑’上绣花,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施金龙教授介绍,此次运用的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搭载了人工智能导航系统,可通过3D结构光扫描患者头部百万个点位,结合CT影像重建脑干三维模型,精准规划穿刺路径,误差控制在0.1毫米级。
  
手术过程中,团队先进行结构光扫描与头颅薄层CT影像数据配准,并利用智能软件设计最佳穿刺点——避开重要血管和神经纤维束,仅在颅骨打开微小创口。随后,机械臂在导航引导下“稳、准、轻”地穿入7厘米,直达血肿核心区。5ml暗红色血性液体缓缓引出,即刻为肿胀的脑干“减压”。整个过程仅耗时1小时,远超传统手术的精准度与安全性。

  技术革新:从“开颅”到“精准穿刺”,开启智能医疗新时代
  
术后,患者颅内血肿被大部分清除。目前,王先生能够睁眼,恢复自主呼吸,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正在神经重症监护室接受进一步治疗。
  
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机器人辅助技术具有三大核心优势:精准定位:通过多模态影像融合,实时导航避开“生命禁区”,穿刺误差小于1毫米;微创安全:无需开颅,仅需直径3毫米的穿刺通道,最大限度减少脑组织损伤;高效快捷:手术时间缩短50%以上,术后恢复周期较传统手术缩短3-5天,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供稿:吴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