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000000的“镜面人”遇上50年胃酸暴击,单孔手术极限“通关” |
|
发布时间:2025-7-3 阅读:186次 |
近日,我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鹏教授团队为“镜面人”刘阿姨(化名)成功实施了全内脏反位经脐单孔食管裂孔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该例手术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尚未有过报道。 “躺下就反酸、烧心,这滋味折磨我大半辈子了!”62岁的刘阿姨提起困扰她50余年的“老胃病”,仍心有余悸。尤其在夜间,平卧即引发剧烈反酸、烧心,严重侵蚀着她的睡眠。多年药物(如兰索拉唑)治疗收效甚微。2015年,她被确诊为“食管裂孔疝”,近几个月症状更是急剧加重。 更让治疗陷入困境的是,三年半前的脊柱侧弯手术史,以及入院CT揭示的惊人事实——刘阿姨竟是一位罕见的全内脏反位“镜面人”!特殊的解剖结构叠加脊柱手术史,使得病情异常复杂棘手。多年来辗转求医,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面对这一超高难度的挑战,李鹏教授团队迎难而上,近日为刘阿姨精心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成功实施了全内脏反位经脐单孔食管裂孔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这场手术堪称一场外科领域的“镜像格斗”,单孔腹腔镜技术本身就以操作空间极其狭小、器械相互干扰大、对技术要求极高而著称,而刘阿姨内脏完全反位的情况,更将难度推向了顶峰。这意味着手术团队必须在极其受限的单孔操作空间内,进行彻底的“逆向思维”操作——所有习惯性的手术动作、器械移动方向,都需在脑海中完成精准的镜像转换。这不仅要求医生具备极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更需要在单孔苛刻条件下展现极其娴熟、精准且稳定的腹腔镜操作技巧,对团队配合与手眼协调能力提出近乎极限的要求。
 (右二为主任医师李鹏教授)
李鹏教授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将单孔技术的精髓发挥到极致。在微创条件下,成功克服了“镜面”带来的巨大挑战,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镜像操作”,顺利修补了3*3cm的食管裂孔疝,并完成了胃底折叠术(重建抗反流“阀门”)。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历时2小时20分钟,仅留下一个约2.5cm的小切口。 刘阿姨术后恢复很快。术后第一天即可进食流质,术后第四天就康复出院了。复查CT显示手术效果很好,困扰她半个世纪的反酸烧心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这大概是我做过最‘左右为难’的手术了。”李鹏教授感慨道,“单孔操作本就如同在‘钥匙孔’里做精细活儿,叠加‘镜面人’的反位内脏,其难度好比闭着眼睛,用非惯用手在狭窄空间里拼装复杂的乐高模型。” 本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彻底解除了患者50余年的痛苦,更充分彰显了我院在复杂疑难食管裂孔疝诊治领域,尤其在高难度单孔腹腔镜技术应用和应对罕见解剖变异病例方面的强大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 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此类极端复杂病例中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院微创外科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不仅是对技术极限的挑战,更是为具有特殊解剖结构或复杂病史的患者点燃了康复的新希望,展现了国内领先的单孔微创技术在解决全球外科难题上的巨大潜力。 (供稿:蒋蕾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