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颈动脉遭肿瘤超270度“死亡拥抱”,多学科联手成功“拆弹”
发布时间:2025-7-9 阅读:88次

  49岁的刘先生(化名)发现颈部一枚拳头大小的肿块,便前往当地医院就诊。该院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报告提示为副神经节瘤,并立即被建议转至上级医院。然而,面对这一血供极其丰富且包绕重要血管神经的颈部肿物,贸然穿刺活检存在难以控制的致命风险——一旦出血压迫气管,将迅速导致窒息。这个关键预警,为后续治疗敲响了警钟。
  刘先生随即慕名来到我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吴昊教授团队门诊。吴昊教授在审慎分析外院资料后,初步确定患者颈部的肿瘤是一种来源于颈动脉体感受器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较为罕见的血管性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立即将患者收治入院。团队迅速启动精准评估:颈部增强CT、增强MRI以及相应的血生化检查。
  影像结果令人倒吸一口冷气:肿瘤不仅血供极其丰富,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更以超过270度的姿态紧紧包绕颈动脉分叉区上下方。尤其是上缘位置高,从下颌骨内侧向上逼近颅底,属于最复杂的III型颈动脉体瘤。 同时,部分副神经节瘤特有的激素分泌风险也如影随形——若术前未充分准备,儿茶酚胺激增引发的术中高血压危象或脑血管意外,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挑战,吴昊教授迅速启动MDT多学科诊疗机制。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赵辉,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秦卫,医学影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贾中正,麻醉手术科副主任、主任医师高永涛和主任医师张彩峰共同制定出缜密方案:先行超选择性血管栓塞术"断粮",最大限度减少肿瘤供血,为后续手术争取窗口期。同时,结合术前的生化指标检查,给予药物准备,防止术中出现剧烈的高血压危象。


右二为主任医师吴昊教授

  6月3日,赵辉教授团队精准实施血管栓塞术。栓塞术后36小时,关键手术日来临,由吴昊教授领衔,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殷勇、医师张婷、任倩倩,介入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梅海军以及麻醉手术科王彬彬医师共同组成的手术团队严阵以待,麻醉科副主任高永涛在手术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为手术筑牢首道防线。手术安排布局周密——手术间与心脏大血管外科秦卫主任手术间安排在隔壁,确保一旦突发血管状况能即刻得到顶级支持。
  
随着主刀医师吴昊所采用的头颈皮肤切口的打开,患者颈部的一个个重要的解剖结构被清晰的暴露,正常的神经、肌肉、血管被保护好后,颈动脉体瘤的上下端逐渐被解剖出来,血管吊带被预置好,一旦术中出现血管破裂或无法控制的大出血立刻启动第二套方案——置换血管。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紧张手术,手术团队凭借精湛技艺与沉稳心态,在险象环生中将出血牢牢控制在安全范围,这颗紧扼生命要道的"炸弹"被完整摘除,颈总、颈内及颈外动脉均完整保留,手术中患者的生命体征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手术后患者声音洪亮、饮水无呛咳,颈肩活动自如,头面部感觉完好——各神经功能均得到完美保护。

  “从麻醉手术科的精准护航、心脏大血管外科的应急保障,到输血科、护理团队的无缝配合,每一个环节的极致协作,共同铸就了这场高难度手术的完美闭环。”吴昊教授在术后强调。
  这一例颈动脉体瘤的成功攻克,标志着我院在复杂头颈部肿瘤诊疗领域达到新高度。它不仅是一个技术的突破,更是多学科协作模式优越性的生动诠释——当最专业的团队以最严谨的预案协同作战,生命禁区亦可化为通途。
  (供稿:耳鼻咽喉科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