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三年四刀太磨人?微创一招斩“癌剑”
发布时间:2025-8-15 阅读:984次

  “切了长,长了切......三年四次手术,头上像悬着把‘心头剑’,身体、精神都快垮了!”饱受贲门早癌反复折磨的张先生(化名)终于在我院迎来了转机。
  近日,胃肠外科主任医师李鹏团队成功为张先生实施了单孔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并创新性重建His角(天然抗反流阀门),不仅彻底根除了病灶,更有效预防了术后反流难题,让他告别了漫长的“拉锯战”和沉重的“心病”。这标志着我院在胃癌微创治疗及功能保护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例手术在国内外公开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三年“心头剑”:早癌病灶为何阴魂不散?
  三年前,62岁的张先生因上腹不适,前往医院就诊查出贲门早癌,接受了创伤较小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本以为万事大吉。谁知一年后复查,老地方又现异常(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虽再次ESD处理,但随后两年,该部位反复溃疡、增生,犹如一片顽固的“问题土壤”。
  “每次复查胃镜,医生在屏幕前多停留一会儿,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张先生坦言,持续的担忧让他身心俱疲。
  “张先生的病灶经历了两次明确癌变及后续的反复异常,属于持续的‘癌变高风险区’。”李鹏教授分析道,“反复内镜治疗只能治标,且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和潜在风险。彻底根除‘问题土壤’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精准决策:微创升级,根除病灶保功能
  面对复杂病情和张先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李鹏教授团队经过缜密评估,决定实施根治性手术——单孔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并计划创新性重建His角。
  “听到要切胃,我很犹豫,怕大伤元气,没法享有正常人的饮食生活。”张先生说出了许多患者的顾虑,“在李主任详细地解读手术方案后,我信心大增,为了彻底摆脱这个‘定时炸弹’,我下决心做手术。”
  技术突破:单孔镜下“精雕细琢”,重建“阀门”
  手术持续约4小时,挑战巨大。李鹏教授团队在单孔腹腔镜(仅在肚脐开一个3cm小切口)提供的极其有限空间内,精准完成近端胃切除及局部淋巴结清扫。本次手术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疤痕隐蔽。手术最大亮点在于His角的重建:His角是贲门处关键的“天然抗反流阀门”。传统近端胃切除术会破坏它,导致反流高发。李鹏教授团队在腹腔镜下精细操作,精确重建了His角的锐角结构和瓣膜功能,这是预防术后反流的核心技术创新,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
  告别“心头剑”,重获新生
  手术非常成功。张先生术后恢复顺利,第5天即可进食流质。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张先生恢复良好,住院一周左右便顺利出院。最关键的是:病灶彻底根除, 困扰多年的“心头剑”终于落下。从此再无返流困扰,至今未出现明显反流症状,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手术团队彻底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给了我重生的希望!”张先生感慨道。出院前夕,他满怀感激,特意为李鹏主任及团队送上锦旗,表达由衷的谢意。
  专家提醒:早筛是盾,随访是剑
  结合此案例,李鹏教授特别强调:早筛早诊是王道:大于40岁、有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慢性胃病等高危人群务必重视定期胃镜筛查。内镜治疗是早癌克星:符合适应症的早期胃癌(如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首选,能最大程度保留胃功能。术后随访是生命线:无论内镜还是手术,术后必须严格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等),这是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术后生活调理:遵循“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避免辛辣油腻”原则,关注营养,必要时咨询营养师。
  结语:协作创新,守护“胃”来
  张先生的故事,是我院内镜中心与外科团队紧密协作(MDT)的成功典范。从早期精准诊断与ESD微创治疗,到面对复杂病情时果断运用前沿的单孔腹腔镜技术进行根治手术,并创新性攻克术后反流难题(His角重建),我们始终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致力于提供既能根除病痛,又能最大限度保障生活质量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顺利康复、满意出院并赠予锦旗,是对我们团队技术和服务的最大认可。我院将持续精进医疗技术,守护广大患者的胃肠健康与生活安宁。
  (供稿:蒋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