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重症患者采血总怕浪费血,自己操作时也担心被针头扎到……”临床护理中常遇到的难题,如今有了新解法!近日,我院护理部科研干事吴洪磊带领团队研发的“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采血装置”,正式在省内外多家医院落地使用。这项由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为申请人、护理人员为第一发明人申请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310321845.6),已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国械注准20243070091)及国家医保编码(C14161100400000110810000003),让患者看病更省心、更省钱。

“以前在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工作时,给心脏术后患者采动脉血很不方便,我总想着能不能改进一下。” 拥有17年临床一线护理经验的吴洪磊,对传统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采血的弊端印象深刻。针对这些痛点问题,这款创新装置巧妙通过密闭式注射器回抽冲管液、特殊采血通道采集血标本以及脉冲式回注冲管液的一体化操作,极大地简化了采血流程,有效避免了血液残留。这一创新举措不仅避免了患者血液的流失,还显著降低了有创动脉压力导管堵管率,成功解决了传统采血方式操作繁琐、易污染、血液浪费等棘手问题,为临床护理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同时,该装置通过减少耗材使用和优化操作流程,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在临床应用中,该装置进一步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与安全性:其密闭式操作大幅减少了无菌操作次数,降低了医护人员针刺伤风险和血源性感染概率,切实保障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我们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在多方积极推动下,这项装置成功纳入国家医保,让‘医疗惠民’的理念落到了实处。” 通大附院护理部秦毅主任强调,医院一直鼓励护理人员从临床实践痛点上提炼创新点,让更多护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病床边’,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2020年至2025年,全院共授权护理国家发明专利115项。其中专利权转让/许可等共计28项,转化总金额达95万元,其中管道专业组团队自主研发产品"鼻胆管固定用粘贴装置"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颁发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该产品已被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正式纳入《2025版江苏省单独收费医用耗材目录》,并获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编码,现已在全国600余家医疗机构实现规模化临床应用,累计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手术室护理团队研发的"智慧手术生态圈全链式管理系统"已在江苏省内外10余所三级甲等医院完成系统部署,累计销售额达3426万元。
项目的转化标志着我院护理创新从“实验室研究”向“产业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通过建立“专利孵化基地-临床验证中心-市场推广网络”三级体系,项目形成可复制的护理科技成果转化“江苏模式”,为破解护理技术转化难题提供通大附院方案。
(供稿:陈静)

江苏科技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