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突然漏一拍,胸口像揣了只乱撞的兔子 ——52岁的李先生(化名)被这种心慌感折磨了十几天,动态心电图竟查出房性早搏58571次,占了总心跳的一半还多!”
“65岁的季老伯(化名),近期也有心慌症状,检查发现室性早搏高达53068次,几乎每两次心跳就有一次异常。”
这些看似普通的“心跳乱了节奏”,背后可能隐藏着心脏扩大甚至心衰的风险。在通大附院心律失常中心,通过精准导管消融技术,使这些棘手的心律失常被成功“制服”。

右一:主任医师施林生
房早:精准标测消融断除隐患
家住启东的李先生,十几天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心慌症状,当地医院查心电图提示房速,动态心电图显示房早58571次,占总心跳数的50.5%。李先生的女儿是当地妇产科医院的医护人员,对病情有一定了解,遂带其前往我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副主任施林生门诊就诊。
“房早起源于心房,总量较大的情况下若不及时干预,容易进展为房速、房颤。该患者不仅有明显的心慌症状,且已有短阵房速,存在进展为房颤的风险。一旦发展为房颤,极易出现中风、心衰等严重并发症。”施林生介绍道。所幸李先生的病情尚处于早期阶段,为遏制病情进展,施林生团队为其施行电生理检查与导管消融术。术中,团队将导管送入心脏进行高密度标测,精准定位房早的病灶点。
施林生进一步解释:“在心脏内实施消融手术虽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只要操作熟练即可保证安全,但要在心房中精准找到房早的触发点却颇具难度。业内有句俗语:“宁做房颤,不做室早;宁做室早,不做房早”,这足以说明房早标测的难度。通过精准标测,最终在患者左心房后壁找到了病灶点,通过在该部位进行消融,成功消灭了病灶。”
术后,李先生的房早次数从58571次降至22次,心跳恢复规律,实现了临床治愈。

术前术后动态心电图对比
室早:“倒挂金钩”巧解消融难题
季老伯曾患有房颤,多年前由施林生为其施行消融术,得以治愈。然而近期,季老伯出现心慌症状,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当地使用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来我院就诊前的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性早搏达53068次,占总心跳数43.88%。

术前药物治疗后的动态心电图报告
从体表心电图预判室早起源于右心室间隔侧,施林生、顾周山团队在为季老伯进行治疗时,发现其早搏的病灶点位于三尖瓣环中间隔,冠状窦口上方,毗邻心脏的传导系统房室结。该部位的早搏消融存在较大挑战,若采用顺向操作,极易损伤正常的心脏传导系统。
因此,施林生采用了“倒挂金钩”的特殊操作方法——将导管倒扣过去在三尖瓣环的心室侧进行消融,导管需从乳头肌及腱索的缝隙中标到靶点。施林生形象地比喻:“这就像擦窗户玻璃,正常情况下伸手可及,但如果窗户只开一条缝,就只能将手倒扣过去擦拭,非常考验导管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由于该病灶点毗邻房室结及冠状窦,若消融操作不慎,可能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

左图三维标测下的导管塑形及消融靶点图,右图影像下左前斜体位导管形态
凭借精湛的技术,团队成功为季老伯完成了消融,术后其早搏总量基本降至25次,无需使用任何药物,达到了理想效果。

术后未使用任何药物的动态心电图报告
在导管消融技术的主导下,两位患者乱了节奏的心跳终于回归正常。通大附院心律失常中心凭借先进的诊疗理念、精湛的操作技术,为众多心律失常患者带来了康复的希望,中心在心律失常诊疗领域不断探索前行,致力于为江海百姓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供稿:居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