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们不熬夜,病人就过不了今夜…… |
|
发布时间:2025-10-7 阅读:351次 |
“我们今天晚上熬点夜,这个病人才能熬过今夜呀!”10月3日深夜,通大附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尤庆生教授在完成一例高难度心脏手术后感慨道。这个国庆假期,通大附院上演了一场与死神的赛跑。
 (尤庆生教授微信朋友圈)
10月3日晚,65岁的患者唐大爷(化名)因突发急性心梗被送往通大附院心血管内科。经检查,患者被确诊为左主干急性心梗,这是最为凶险的心梗类型之一。接诊医生迅速准备进行造影支架手术,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左主干末端已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将左主干末端的主要两根血管及其他血管堵塞,导致血管严重狭窄。 “患者心功能明显下降,血压只有七八十也维持不住,可谓是命悬一线。”参与抢救的医生描述,当时患者的心脏只能勉强维持蠕动、微微收缩而不能正常跳动,生命危在旦夕。晚上九点多,值班医生紧急联系心脏大血管外科实施手术。接到通知后,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医师尤庆生教授、主任医师刘锟教授,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丁晶晶以最快速度组建手术团队,火速赶往医院。 无影灯下,生死救援就此展开。手术刚开始,在打开心包准备做近端吻合的时候,患者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发生室颤。“心脏停跳!”手术室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尤庆生临危不乱,一只手立即为患者进行心脏按摩,同时指挥团队迅速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在麻醉手术科团队的精准配合下,医生们争分夺秒地为患者主动脉插管,成功建立体外循环,暂时代替了心脏的跳动功能,确保了患者其他重要器官不会因缺血而受损。
 (左三为手术中的尤庆生教授)
“体外循环只是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关键还是要尽快完成血管搭桥。”尤庆生说。手术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而精细的血管搭桥工作中。他们要在患者心脏狭窄区域搭建四根桥血管,每一针每一线都关乎患者的生死。 手术室内,只能听到监护仪的声响和医生们简短专业的交流。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第一根桥血管成功搭建时,监护仪上显示的心脏跳动开始变得有力;随着第二根、第三根桥血管的完成,心脏跳动的力量逐渐增强;当第四根桥血管搭建完毕时,那颗曾经几乎停止跳动的心脏,明显开始了有力的搏动,血液恢复正常供给。“每成功搭建一个桥,就能看到心脏跳动的更有力,当四根桥搭好以后,心脏明显开始有力跳动。”尤庆生描述着手术台上那激动人心的变化。 目前,患者已被转入心脏监护室进行进一步观察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在这个举国欢庆的假期里,通大附院的医务人员用他们的专业技术和敬业精神,守护着生命的最后防线。 (供稿:黄玉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