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大附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介入团队成功开展一例经支气管镜肺外周病灶冷冻消融术,为本地区开展的首例内镜下肺部肿瘤介入消融术。这项“微微创”技术为肺部肿瘤、高危肺结节患者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66岁的李老伯,体检时胸部CT显示,他左下肺有一枚19*14mm的不规则结节,增强扫描后高度怀疑肿瘤性病变。棘手的是,他有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肺功能提示极重度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重度降低——传统外科手术对他而言风险极高,患者和家属一度陷入“想治却不能治”的困境。
面对这一难题,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介入团队没有退缩。经全面评估,团队为李老伯定制了一套“精准打击”方案:基于电磁导航气管镜联合CBCT、径向超声的经支气管镜肺外周病灶活检+冷冻消融术,既精准清除病灶,又最大程度保护他脆弱的肺功能。
术中,团队借助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精准定位至左下叶LB6分支,随后通过径向超声探及长径约13.2mm偏心低回声病灶,结合术中实时CBCT确认位置后取组织活检,ROSE(床边快速病理评价)提示异形细胞,为后续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左一:主任医师冯健教授

左一:主任医师顾俊 左二:主任医师王海英
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知情同意后,手术进入核心消融环节:手术者通过支气管镜工作孔道,将一次性冷冻消融针精准送至病灶。再次用CBCT扫描确认位置无误后,于目标位置行冷冻消融治疗。消融结束后,即时CBCT扫描观察病灶消融情况。

冷冻消融的冰球
令人称道的是,该手术采用国际前沿的经支气管镜冷冻消融技术,精准定位灭活,用超低温氮气冷冻消融针(最低冷冻温度-160℃)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形成可控冰球,精准覆盖病灶边界,实现细胞原位变性坏死,避免损伤周围正常肺组织;实现了“活检-诊断-消融”一站式操作,将传统需2-3次的手术压缩至单次短短2小时内完成。并且手术经自然腔道进行,无需在体表穿刺,显著降低了气胸、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此次手术结合了呼吸内镜介入三大前沿技术: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确保实时精准抵达肺部指定位置,必要时可建立通往病灶的“隧道”;CBCT实现“术中实时监测”,动态追踪器械位置和消融范围;经支气管冷冻消融系统,用氮气冷冻+电加热复温,通过- 160℃至+ 60℃的冻融循环,实现“可控式灭活”。三者结合,让手术全程可视、全肺抵达、精准可控。
术后李老伯无并发症,经过短暂观察后顺利出院。“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好,还没遭什么罪!” 出院时,李老伯的感慨道出了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 —— 为高龄、心肺功能差、合并多种基础病的“手术禁区”患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生命之门。
据了解,随着全民体检普及,越来越多早期肺部肿瘤被检出,但部分患者因身体条件限制无法耐受传统手术,此次经支气管镜冷冻消融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本地区内镜下肺部肿瘤介入消融的技术空白。
(供稿:顾俊 吴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