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融合,加强科研协同与青年人才培养,11月7日下午,我院举行《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基础-临床科研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专家-青年学者”科研交流会议。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施振佺出席会议并讲话。
施振佺在讲话中指出,基础研究是医学创新的源头,临床实践是科研问题的根本落脚点。推动基础与临床协同发展,有助于深入解析疾病机制,加快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构建“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完整研究路径,为提升医院整体科研水平和诊疗能力提供坚实支撑,期待“基础和临床”双向奔赴的合作模式能够促使一批真正解决患者疾苦、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成果在此孕育、诞生。
会上,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九个临床科室以及青年学者代表与基础研究专家建立对接,围绕肿瘤机制、纤维化疾病、代谢调控、神经修复、心血管病变等多个方向展开合作,推动形成“临床牵引基础、基础反哺临床”的良性科研循环。
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骆倩倩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做了国自然申报的专题报告。她结合自身多年的国自然申报和评审经验,逐部拆解申请书,从项目名称的凝练、摘要的精准概括,到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创新之处、可行性分析及年度计划的具体撰写,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她还列举了在以往评审中遇到的典型正、反面案例,生动形象地指出了撰写中的“甜区”和“雷区”,令在场听众受益匪浅。
在青年学者汇报环节,多位临床一线科研骨干汇报了研究进展,与会专家逐一进行点评,围绕研究设计、机制探索与临床转化路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此次会议标志着医院在构建基础-临床一体化科研体系方面迈出关键一步。未来,医院将持续优化协同机制,强化资源支持,推动高水平成果转化与青年人才成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会议由科技处处长肖明兵主持,多位在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专家学者,科技处等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青年科研骨干参加了交流会议。
(供稿:科技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