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只是来调调血压,没想到查出这么危险的毛病,多亏赵主任团队,不然我都不知道自己揣着颗‘炸弹’过日子!”李先生(化名)回想这次住院经历仍心有余悸。
62岁的李先生有十年高血压病史,近期总感觉头晕乏力,血压波动明显,本是入院调理血压,却在进一步检查后发现,腹腔干动脉有一3x3cm的瘤体如同一个“气球”附着在动脉壁上,随即转入介入与血管外科进一步治疗。

“腹腔干是供应肝脏、脾脏等重要脏器的核心血管,一旦动脉瘤破裂,短时间内就会引发腹腔大出血,有着致命风险。”介入与血管外科主任赵辉教授看着检查影像解释道。分析影像后,赵辉教授发现这是典型的宽颈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就像瓶口宽大的容器,常规治疗容易出现封堵不全或器械移位的问题,给手术增加了不少难度。”
针对李先生的病情,团队反复研讨治疗方案。覆膜支架植入目前没有合适尺寸兼顾顺应性好的选择;单纯弹簧圈填塞虽能隔绝瘤体,但可能影响肝动脉的正常血供。最终,赵辉教授决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的手术方式。“这种方式能通过支架撑起血管壁,既能稳稳固定弹簧圈完成栓塞,又能保障肝动脉的血流通畅,是目前最适合他的方案。”

手术当天,术中造影显示,李先生的肝动脉呈明显扭曲状,这意味着放置弹簧圈时操作空间异常狭小,如同在弯曲的管道内作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顶破脆弱的动脉壁,引发大出血。手术团队全程紧盯监护仪,时刻关注心率、血压的细微变化,赵辉教授凭借多年的介入手术经验,在影像引导下精准操控器械,一点点将弹簧圈送入瘤体。
经过1小时40分钟的精细操作,动脉瘤被成功栓塞。术后第一天,李先生就能下床活动。“没想到恢复这么快!”李先生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术后第二天就已康复出院。
赵辉教授提醒,腹腔干动脉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偶然发现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是其诱因。“建议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定期做全面体检,早发现、早干预才能避免风险。”
(供稿: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