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114载仁心不息!今日通大附院,正青春——
发布时间:2025-11-20 阅读:865次

  五年耕耘结硕果,砥砺奋进启新程。11月19日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建院114周年的日子,当“十四五”的画卷缓缓铺展至尾声,通大附院以奋斗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江海大地上绘就了一幅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壮丽画卷。
  回顾五年来医院的奋斗足迹,特别是2023年通大附院作为苏中地区唯一一家医院入选首批重点建设的江苏省高水平综合类医院以来,医院围绕聚力提升疑难重症解决能力,聚力铸造一流品牌专科,聚力打造高水平临床研究平台,聚力引进培养拔尖医学人才,聚力提升医院运营效能,聚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六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绩,交出了一份彰显责任担当、饱含民生温度的精彩答卷,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写就华彩篇章。
  医疗强院 专科举院 构建高质量诊疗服务体系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立身之本,专科建设是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期间,通大附院聚焦疑难重症救治能力提升,持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专科专病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多项国际或国内首创技术成果。

博士研究生导师合影

  “我爱人从四肢瘫痪到现在能徒手抓起葡萄送入口中,这项技术真的造福患者。”日前,在通大附院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型病房,南通市首例、全省第二例接受“植入式脑部采集刺激系统”手术的患者顾先生,在家人陪同下接受神经疾病中心康复团队的功能评估,康复成效令人振奋。
  今年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了2023年度公立医院绩效监测结果(简称国考),医院在全国最高层级——省级及以上医院考核中获得A+,这也是医院国考连续四年获得A+。
  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领衔成立“周围神经损伤与组织工程修复中心”,利用可降解组织工程神经成功修复长达20厘米的缺损,属世界首批临床案例,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先后成功开展省内首例Ⅲ型食管裂孔疝“单孔修补术”、前列腺癌粒子植⼊技术、心脏外科领域“金字塔尖”的David、Commando手术等。
  五年来,通大附院已取得国际或国内重大疾病防治领域首创技术攻关成果5项,培育尖端技术1项、关键核心技术近100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际专家共识、国家级临床指南等200余项,彰显了强大的临床创新实力。
  此外,医院的专科建设也迈入了国家梯队行列。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眼科、神经疾病中心(神经外科)、骨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泌尿外科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江苏省病案管理质量控制中心等4个省级质控中心挂靠医院。创伤、骨科、神经疾病专业入选江苏省区域医疗中心。神经显微与微创转化医学创新中心获得“十四五”省医学创新中心。医院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总数增至33个,其中心脏大血管外科为苏中地区唯一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同时,医院强化“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为链条”理念,成立神经疾病中心、乳腺中心、糖尿病足中心等多个专病中心,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精准、高效、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2024年7月,东院区正式运行,“一院两区,东西两翼”成为通大附院协同发展新阶段的标志。“按照“整体—同质、差异—特色”的布局规划,医院通过“五个一”(一个中心、一个团队、一套系统、一个标准、一种文化)管理模式,确保两个院区功能互补、资源互通,优质医疗资源得到极大扩容,力求让江海百姓就医获得感显著增强。”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通大附院党委书记施炜教授表示。
  科教兴院 人才强院 激活创新发展核心动能
  科研与教学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双翼,人才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期间,通大附院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战略,不断完善科研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医教协同、教研相长,为高水平医院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胃癌治疗领域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期刊发表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替换术(David手术)

  “每个临床难题都是科研的起点,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只有这样,科研才具有实际价值,能造福患者,有力推动医学临床实践的发展。”带着这样的目标,2025年,胃肠外科支小飞教授以唯一第一作者在世界顶级期刊《Nature》上发表研究论文,实现南通地区CNS正刊“零的突破”。同年,支小飞教授成功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实现了医院国家级人才自主培养的历史性突破。
  近五年,医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31项,科研经费总额超4亿元。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专项取得突破。2024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顺利获批,临床医学ESI国际排名上升至1.742‰。由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加海教授领衔的“硼中子俘获多癌种精准靶向治疗技术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入选2024年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以第一专利权人获得发明专利264项,美国发明专利取得突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近百项,科技竞争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医院承担南通大学4所学院15个专业3.5万余学时教学任务,住院医师资格考试首考通过率位于省内同类医院前列。医院获批国家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培训基地,通过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留学生认证。主编多部国家级规划教材,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构建了成熟的医教融合培养体系。
  医院坚持引培并举,将人才引培成效列为高质量发展考核的重要指标,构建金字塔式多层次人才体系。2025年9月,医院青年学者联谊会成立大会顺利召开,加强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青年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为该院高质量发展凝聚青年力量。实施“医学人才培育365工程”,将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定为医院人才日,营造爱才重才浓厚氛围。
  人才引培的成果丰硕,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2人,江苏省特聘医学专家5人,省优青2人,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333工程”)培养对象81人次,省双创博士26人,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储备了坚实的中坚力量。
  管理治院 公益铸院 提升医院运营效能
  管理是医院高效运行的保障,服务是公立医院的初心使命。“十四五”期间,医院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智慧服务为支撑,优化运营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医院治理体系和服务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脑机接口与神经调控研究型病房启用

  不久前,第九季中国医院管理奖学科建设组主题决赛在上海举办,通大附院获得全国第二名、第四名的佳绩,是医院在高水平医院建设、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又一具体成果展现,也是医院特色的管理理念和实践举措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医院在管理上制定“一科一策”指标体系,实施“节点化”追踪,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稳步提升,人员支出占比持续优化,门诊次均费用增幅可控,住院次均费用降幅显著,资产负债率稳步下降,实现“控费、提效、降负”三大目标,运营效能显著优化。
  “老伴儿,手术后有她们在,让女儿安心工作,你也不用担心了”。在通大附院东区胸外科病区,68岁的肺部手术患者李爷爷,笑着安慰妻女。目前,医院东区胸外科病区、神经内科二病区作为全市、全院首批开展免陪照护服务试点病区全面运行。
  像这样的便民服务比比皆是,医院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建成CDSS与统一知识库,实现无纸化病案与电子签名,AI病历质控、影像辅助诊断、智能导诊等系统广泛应用,单病种上报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2~5分钟。东院区打造智慧病房与手术平台,实现两院区手术视频示教同步。推行“一号管三天”“先诊疗后付费”“云病历”等便民举措,显著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近年来,医院积极响应省级帮扶号召,与响水县人民医院建立深度协作机制,长期派驻专家团队,建设名医工作室15个,协助开展新技术28项,举办培训讲座171场,帮助修订制度103项,助力基层医院提升服务能力与管理水平,彰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担当与作为。“急救知识进万家”“附院名医进社区 健康科普惠万家”等系列公益活动的开展,让优质医疗服务进一步贴近群众需求。
  文化润院 员工立院 凝聚高质量发展精神力量
  医院始终坚持党对医院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医院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疑难重症救治、疫情防控、公益服务等各项工作中,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推动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

大型话剧《通医人》剧照

  在党建引领下,医院将文化建设作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张謇办医精神,巩固文明创建成果,以党建聚合力,以文化凝人心,为高水平医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2025年5月24日,由通大附院原创的大型话剧《通医人》在南通大学艺术中心剧场上演。该剧将镜头对准20世纪90年代备受瞩目的“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展现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医患双方的情感互动。《通医人》的成功上演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又一里程碑。
  “十四五”期间,医院以“传承张謇精神”为主线,打造“一园一苑一馆”文化地标,推出原创话剧《通医魂》《通医人》,建成集院史馆、眼科博物馆于一体的文博中心。成功举办建院110周年系列活动,出版《中国现代医院史话》,表彰“百十载风云人物”,激发了全院职工的自豪感与使命感。医院还蝉联“全国文明单位”,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文化建设成果入选全国优秀案例。
  医院持续举办医师节、护士节、职工集体婚礼、整生日慰问、寒暑假托管班等暖心活动,营造“附院大家庭”氛围。职工整生日活动已举办32届,成为医院文化品牌之一。融媒体中心建成使用,官方新媒体平台粉丝超170万,构建了强大的品牌传播矩阵,持续提升医院品牌美誉度和职工凝聚力。
  “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和‘十五五’扬帆起航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全院上下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功成有我’的责任感,为医院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施炜表示。
  未来,全体附院人将继续秉持“大医精诚、以宏慈善”的院训精神,以生命之名,担健康之责,奋力谱写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建设新篇章,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供稿:居靖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