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生命守门人:无影灯下的“精算师”与“护航者”
发布时间:2025-11-20 阅读:593次

  手术还没开始,麻醉早已护航。麻醉不是简单的“睡一觉”,而是一场对身体精密调控的守护,是贯穿术前、术中、术后的全程守护,直接关系到手术是否安全、顺利,以及患者能否快速康复。如今,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手术也越来越复杂——这对麻醉提出了更高要求。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积极应用床旁重症超声技术,在手术前快速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容量状态,就像给心脏做一次“实时体检”。
  基于这些精准数据,麻醉医生可量身定制个体化麻醉方案:
  ✅ 保护心功能,避免循环波动;
  ✅ 指导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做到“不多不少刚刚好”;
  ✅ 减少全麻药物使用,降低术后恶心、谵妄等并发症风险。
  这一技术让麻醉从“经验判断”迈向“可视化、精准化”,为高难度、高风险手术筑牢安全防线,真正实现安全、舒适、高质量的围术期管理。
  “我不想装支架,先做手术!”——一位80岁奶奶的坚持,医生如何守护她的选择?
  “医生,我不要放心脏支架,我要先做手术!”一个月前,80岁的冯奶奶因发现乳腺肿物就诊,冠脉造影显示:心脏血管堵了90%,心内科医生建议尽快处理狭窄,否则手术风险极高。但冯奶奶和家人犹豫再三,最终选择出院。
  此次因乳腺肿瘤再次入院手术,“我年纪大了,不想身上多一个‘零件’,先把肿块解决了再说!”她态度坚决。
  如今,她来到通大附院,希望能完成这场“拖延不得”的手术。面对高龄、严重冠心病与急迫外科需求的多重挑战,麻醉科与外科团队没有简单说“不行”,而是启动多学科协作(MDT):心内科评估心脏风险;麻醉手术科主任、主任医师孙玉娥通过床旁心脏超声精准判断心功能,制定“低应激、稳循环、快康复”的个体化麻醉方案。
  最终,冯奶奶安全完成手术,术后第二天,她就能下床活动“谢谢你们尊重我的想法,也替我守住了安全。”

右二为主任医师孙玉娥

  88岁爷爷的“闯关”手术:多学科护航,让高龄不再是禁区
  88岁的王爷爷,精神矍铄,却因结肠肿瘤不得不面对一场大手术。然而,他的身体早已亮起“多重警报”:
  心脏“告急”:超声显示心肌跳动不协调,多个心脏瓣膜“关不严”,主动脉也明显增宽;
  心律“紊乱”:24小时心电图捕捉到频繁早搏、短阵房速,甚至出现二联律、三联律,还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大脑“留痕”:头颅CT发现多处陈旧性缺血灶,提示既往曾有脑供血不足;
  手术时间长、创伤大:任何一个环节波动,都可能引发心脑肺功能“连锁崩溃”。
  面对如此高龄、心脑肺功能储备严重不足的患者,手术还能做吗?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回答是:能!但必须“精打细算、全程守护”。手术当天,麻醉团队没有依赖经验“估量”,而是启动围术期重症超声动态评估系统:
  ✅ 术前:用心脏超声精准判断心功能,明确“这颗心还能承受多少负荷”;
  ✅ 术中:动态复查心肺超声+容量反应性指标,实时调整输液速度和血管活性药物;
  ✅ 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视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方案,既不增加心肺负担,又不影响组织灌注;
  ✅ 全程精准监护,随时应对心律失常或血压波动。
  整整4个小时,王爷爷的生命体征始终平稳。麻醉苏醒后,老人紧紧拉着医生的手说:“我以为年纪大了只能‘扛着’,没想到还能‘闯’过去!”

  通大附院麻醉手术科
  如果说手术是一场与疾病的“正面交锋”,那么麻醉医生,就是那位默默守护在患者身边的生命守门人。很多人以为麻醉只是“打一针、睡一觉”,其实,从术前评估、术中调控到术后苏醒,麻醉医生全程都在精准调控呼吸、心跳、血压、镇痛……
  一支优秀的麻醉团队,是手术顺利最坚实的保障!

  (供稿:麻醉手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