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新华社专稿:急诊医生的纯粹
发布时间:2011-12-12 阅读:4375次

  (新华社南京11月21日电 记者 朱旭东)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生江振华,前不久因带病坚持为患者做手术累倒在手术台上,引起社会一片唏嘘——如今这样的好医生太少了。采访过程中,医院党委书记张涛强调说:“江振华的举动在急诊科其他医护人员身上同样会发生。”
  
在张涛看来,江振华只是医院一名普通医生,做了他该做的事而已。但社会为什么会“唏嘘”这样一位“普通”医生?目前这样的“普通”医生太少了?还是“不普通”医生太多了?
  
隐身于医者视野之外,记者走遍了通大附院急诊科的所有科室,目睹了他们的工作全过程,又随机采访了多位急诊科的医生、护士、甚至是工人。虽无法清晰地勾勒出每一张面孔,但在这里淡描的几张普通急诊医生的面孔,或许能给那些深陷于“医患失信、医患紧张”而无奈、无助、无望思考的人们一些启示、一些希望。

  相互信任与依赖

    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在这里,医者与死神不期而遇,生死之间,狭小的空间浓缩着人生百态。通大附医急诊科的39名主诊医生和93名护士,每日在焦躁易燃的空气里,全力抢救病人。
  
8日15时左右,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里,120陆续送来3个病人,脑血管意外、外伤、重度醉酒,急诊抢救室内的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每位病人入院5分钟左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生命监测工作已经实施。
  
“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最简单的方法把病情诊断清楚。”急诊科医师祁雷说:“急诊危重病人常常会井喷,对病人的处理和观察难免会有疏漏,但是富有经验的护士会及时洞察和提醒,使医疗隐患降到最小。”
  
“医生特别信任我们,他们认为我们执行的每项医嘱都会及时、到位。”急诊科护师李晓青说:“这种信任,对我们很重要。”
  
医患信任的基础是医护信任,这份信任的源头来自于通大附院急诊科的两个当家人——温文尔雅的科主任黄中伟和风风火火的护理总长崔秋霞。黄中伟强调“医护人员围着病人转”,包括从120救护车上主动接病人、多科医生集中在抢救室处置危重病人,再到陪送危重病人送检送入院。崔秋霞强调“以身作则”,急诊病人井喷时、输液高峰时,她一定会出现在抢救现场或配药台前,所以她的额头上总微微渗着汗珠。
  
在这里,急诊科护士忙得像穿行在蜂房内的蜜蜂,脚不沾地地滑行。如皋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石海萍,她在通大附院进修三个月后说:“这里除了护士长随身有手机外,当班护士都不带手机,她们没有时间打电话聊天或发短信……”
  
“我们本来就急得没头绪,又不熟悉环境,这里让我们感觉有人在管,有人在问。”从如东石港镇医院转院过来的脑溢血病人家属李女士说。
  
急诊科有好多子科室,哪里忙,医生护士总会自觉地过去支援,就像战士听到枪响一样,互助已成为急诊科的一种习惯,不需要任何指令来调度。“急诊是一个大团队,压力、矛盾、风险不可回避,我们必须抱团才能应对随时而来的压力。”崔秋霞说。

  委屈与奉献

  急诊室的医生很忙,患者也容易焦虑,难免有过激行为。
  
2005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前来接班的副主任医师袁鼎山正在仔细地和夜班医生交接,没想到,一名腹痛患者莫名其妙地冲上来打了他一嘴巴。袁鼎山努力控制住自己情绪:“我是医生,我不和你争,等帮你看完病再说。”
  
袁鼎山当时强压着怒火。“这位病人后来被确诊为肾结石。可以想象当时他疼得非常厉害,他觉得不能忍受和等待,所以采取这样粗暴的行为。病人事后向我道了歉。” 这事过去6年了,袁鼎山记忆犹新。
  
尽管在这些年的值班过程中,袁鼎山还遇上病人不理解而暴粗,甚至有毒瘾发作拿刀逼着医生开杜冷丁的事,但他认为那只是极个别现象。“毕竟他们是病人,我们只能努力去适应。委屈不是常态,更多是急诊医生的价值感。”
  
也许,医生用自己绷紧的神经在患者的生死存亡中搏击,格外有成就感,而局外人未必能理解。
  
2006年12月22日中午,产妇张某在乡镇医院生产过程中突然昏迷,子宫流血不止,且胎儿卡在了产道内,被紧急转送到通大附院急诊室。张某遭遇的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突发性羊水栓塞。此病非常凶险,死亡率在80%以上。
  
临时围起来的产房内,医务人员对母子进行紧张地抢救。可孩子出来时没有呼吸,只有微弱的心跳,全身苍白,嘴巴、手心及脚底都是紫的,身上满是污浊的羊水,鼻子、嘴里都是粘液,像从粪坑里才捞上来一样。
  
妇产科副主任汤春辉毫不犹豫地给他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全然没顾及新生儿身上有从妈妈肚子里带出来的羊水、胎粪、胎脂等脏物。因在母亲身体里缺氧太久,婴儿最终不治,但张某在历经5个多小时近70名医护人员的抢救下,脱离了危险。
  
“虽然我们没有多么高尚,但我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好。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每天上班8小时就想着——要对得起这8个小时,对得起每个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汤春辉说。

  榜样的力量

  在南通大学医学院人体标本陈列室,一具完整无缺的由206块骨骼组成的人体骨架,让所有来访者肃然起敬。“他”望着前方,右手弯在胸前,仿佛还握着手术刀。“他”就是曾任通大附院代理院长的夏元贞老教授。
  
“我要让大学生摸着我的骨骼,走进医学神圣的殿堂……”17年前,老人在弥留之际,留下这样的遗嘱;如今,老人早已驾鹤西去,但他依然“站”在教室内。老人把自己近60年的医学生涯,连同自己的身体,全部捐给了医学事业。这些年来,“他”不仅是一位供学校教学之用的教材,更是一座无声的丰碑……
  
今年9月24日,带病坚持给患者做完两台手术后,江振华自己就被送进病房。经会诊,医院发现他是受戊肝病毒感染,造成暴发性的肝衰竭。进入病房没多久,江振华就昏迷了。一位新浪网友说:“江医生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很多人都说医生医德不好,现在医患纠纷也很多,但江医生让我看到,白衣天使仍在人间。”
  
经过近两个月的抢救和治疗,江振华目前已基本康复。他醒来问身边护士的头几句话,就问到他最后一台手术病人的情况。记者着实无法理解,在他昏迷“神游”的那一个月,是否一直在牵挂着患者的安危?
  
记者事后询问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朋友:急诊医生真的那么纯粹吗?他明白我的所指,坦然地说:“急诊医生没有收受红包拿回扣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是和死神赛跑的人。”
  
记者有幸在通大附院看到了一群纯粹的急诊医生;也许,很多急诊医生都如此纯粹;最好,所有的医生,都是纯粹的。
  刊登于《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南通日报》、《江海晚报》
  新华网、网易、新民网、21世纪网等网站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