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鲜活的医者形象 真实的思想力量 |
|
发布时间:2011-12-14 阅读:3607次 |
鲜活的医者形象 真实的思想力量 ——读《江振华和他的急诊科同事们》有感
《江海晚报》11月25日8版一篇新华社记者写的报道,引起了读者的深度关注。这篇主题为《江振华和他的急诊科同事们》、肩题是《医生的纯粹》的文章,反映的是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对病人全力抢救无私奉献的行为和他们的内心世界,昭示了当下改善医患关系、扭转严重的信任危机的希望之路,是一篇紧扣社会脉搏、回答现实问题的好文章。 见物见人更见心,记者走进了被采访者的心灵深处。记者走遍通大附院急诊科所有科室,采访了医院党委书记、急诊科医护人员、病人家属、网友、记者朋友等对象,相关重要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8人之多。文章不仅描写了急诊科众多医护人员,每日在焦躁不安的氛围里全力抢救病人的情景,还披露了他们的思想体会,如“急诊是一个大团队,压力、矛盾、风险不可回避,我们必须抱团才能应对”;又如“毕竟他们是病人,我们只能去适应。委屈不是常态,更多是急诊医生的价值感”;再如“我们的想法很简单,要对得起每个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文中更有病人家属“这里让我们感觉有人管,有人问,来了心里就安了”的朴实评价,因为记录了医患双方的亲身体验和真实感受,这篇报道具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用质疑精神去追问新闻背后的价值,是这篇报道的又一可贵之处。报道在用情景、人物内心说话的同时,更用质疑、批判的精神,直面当前社会热议的医德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及严重的信任危机问题。文章从江振华医生陷入昏迷、醒来后头几句话就问他最后一台手术病人情况的事例切入,记者质疑说着实无法理解,在他昏迷“神游”的那一个月,是否一直在牵挂着患者的安危?记者的这一问问得好,它回答了急诊科医生这一特定人群的纯粹所在:“急诊医生没有收受红包拿回扣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是和死神赛跑的人。”与此同时记者还发出意味深长的感慨:是像江振华这样的“普通”医生太少了,还是“不普通”的医生太多了?这种质疑引发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迫切性和医德滑坡危害性的思考,呼唤人们心中那份神圣和崇高,因此强烈地撞击了人们的心灵。 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写下了《纪念白求恩》的名篇,文中阐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具体内涵,即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毛泽东还指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纪念白求恩》发表70余年的今天,记者以“医生的纯粹”为主题来介绍江振华和他的急诊科同事们,既是发扬白求恩精神的时代需求,也是广大人民所急切呼唤的。可以说,是鲜活的医者形象和思想的力量使这篇报道有了很强的昭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原载于12月9日《江海晚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