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小的病区 深深的爱 |
|
发布时间:2012-1-21 阅读:2870次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是一个小小的病区,说她小,是因为她的面积小,空间小,仅有五张床位,堪称是医院的袖珍病区。但就是这么个袖珍病区,每年收治的危重病人达三百余人;也就是这么个袖珍病区,伴着一个个危重患者度过了艰难的每一天。 “谢谢,谢谢,真不知道该怎么谢谢你们。”当病人热泪盈眶,双手紧紧握住我们的手,用嘶哑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出这么一句话时,病区医生护士都笑了,他能够恢复过来的确出乎大家所料,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 他叫孙家宽,今年58岁,体重达210斤,因长途开车疲惫加上车内的二氯甲烷气体泄漏,在汽车里昏睡36小时才被家人用GPS定位查询之后到送到医院,入院时病人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全身皮肤紫绀,身体多处压疮,最令医护人员意外的是他庞大的身躯更是占据了整个床面。 入院后第一天晚上,病人开始解果酱样稀便,一拉就是一大堆,衣服、裤子、床上、甚至枕头上都是大便。换!病区护士带着一名护工,尽管他们俩的体重还不及病人,但他们还是把温水换了一盆又一盆,身子擦了一遍又一遍,从衣服换到裤子,从床单换到被套。一切就绪后,两人已经气喘吁吁了。 三天后,病人孙家宽开始发高热,医生决定使用冰毯机。那时尽管已经过了下班时间,但是EICU护士长、护士及护工都自觉留下来,“来,一二三!”他们卯足了劲,齐声喊着,可病人纹丝不动,后来在病区两位男工人的帮助下,终于将冰毯机垫到了病人身下。此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一张张脸涨得通红的脸都禁不住笑了 病人的病情始终不稳定,在第七天的时候反应似乎有点迟钝了,各项指标都表明他的多个脏器受到严重的损伤,血象达到了两万多,高热不退,大家都感觉到病人似乎过不了这个难关。他的儿子变得更沉默了,有时还带个相机给他拍照,似乎想留下他最后的影像。不管孙伯伯的病情怎样进展,病区的医疗工作依然有条不紊,“孙伯伯,我给你打点米汤,温度刚刚好”“孙伯伯,我给你翻个身,拍拍背,这样你会舒服点的”“孙伯伯,给你换件衣服”“孙伯伯,给你剃个胡子啊,你的胡子长的还真快”……时间一天天过去,病人的病情有了起色,能和我们点头摇头做手势了,有时侯他的一个手势护士得猜上老半天,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愿意在他床头和他说说话。 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一天夜班交接班时,护士在给孙伯伯翻身时,意外发现一直无法动弹的孙伯伯居然能抬臀,挪脚,配合翻身了,这可是一个大好消息。早上交班时,护士迫不及待的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大家伙也都为孙伯伯高兴。 不久后,孙伯伯已经转到了普通病房,EICU又有了新的病人,工作依然在继续。尽管工作简单而重复,他们依然有不一样的收获。每天的抢救,护理,从病人的入院,出院,我们都参与其中,看到病人的康复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黄蓓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