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南通市红十字会举行“留下光明,让生命和爱心延续--身后捐献眼(球)角膜倡议签名”活动,“南通红十字眼库”同步揭牌。截至活动当日,通大附院66位医务人员和市红十字会的5名工作人员填写了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志愿申请书, 并向全社会爱心人士发出倡议加入到身后无偿捐献眼角膜的行列中来。
今年5月,通大附院红十字会在院内发出身后志愿捐献眼角膜倡议,全院医务人员积极响应,仅眼科就有23位医护人员填表申请,报名者中有眼科学科带头人、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管怀进教授,有眼科原党支部书记王旭光为代表的党员专家,有80后眼科研究生程彦彦为代表的青年医生,有照料眼疾病人二十多年的护士长顾青等护理人员。在眼科团队的榜样作用下,其他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的医务工作者也积极行动。其中有肾内科学科带头人、留美学者范亚平为代表的医学专家,有血透室护士长葛志兰、产科护士长秦玲为首的护理团队,有朴素无华的工勤人员吴顺华,还有医院管理部门的干群。
此次倡议活动发起源于通大附院已故眼科教授陈瑛无偿捐献角膜行动。陈瑛是该院眼科教授,五十多年前苏中地区第一例眼角膜移植手术就由她亲手完成。2009年底,陈瑛教授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她的眼角膜分别移植给了扬州和盐城的两位眼盲患者,使他们重见光明。陈瑛教授的光明行动深深感染着身边人,她的丈夫、相濡以沫六十年的通大附院影像科教授陈种追随着陈瑛遗愿签订了志愿书,随后,通大附院八十高龄的肿瘤外科教授陈昌谷,作为陈瑛教授昔日的战友也决定捐献。
据悉,我国角膜盲患者有400多万,70%可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治愈,而目前可供移植的角膜奇缺,即便在志愿捐献角膜的爱心使者越来越多的今天,我国每年也仅有3000人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重获光明,相对于数量惊人的角膜盲患者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绝大多数角膜盲患者大半生仍然只能生活在无边的黑暗里。 施琳玲
志愿者感言
管怀进: 实话说,我开始也是舍不得的,或许有着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陈瑛教授是我的老师,她的行为真切地感染了我,她80岁高龄都能解放思想,我也没有理由不解放。我们是眼科大夫,特别能感受到那些在黑暗世界里病人的痛苦,我们应该带头这样做。
陈 种: 我特别高兴,我想陈瑛在九泉下也会特别欣慰。陈瑛个人的力量非常微薄,但是现在有几十个、几百个陈瑛涌现出来,那大家的奉献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光明了!
胡 楠: 我们眼科医护人员都非常熟知陈瑛教授的故事,在我们告知了院红十字会的倡议后,大家没有太多犹豫,就纷纷主动的填报了志愿书,非常难得的是还有我们4名80后的眼科研究生,她们并不像社会上所描述的是只懂索取的80后,她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葛志兰: 我们在科室周会上传达了院红十字会的倡议后,大家响应度很高,大家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人走了还能发挥作用,是件非常积善的事,能走到光明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