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朱建军:冬病夏治正当时 |
|
发布时间:2012-7-31 阅读:6374次 |
盛夏时节,在通大附院门诊四楼针灸科格外忙碌。治疗床上,各种年龄段的病人都有,有几个小学生患者特别引人注意,他们都是乘着暑假冬病夏治防治哮喘疾病的。本院职工小许的母亲也在治疗,她说,这已经是自己第三个夏天来做“三伏贴”。她患有颈肩腰腿痛,以前每到秋冬季疼痛难忍,严重影响做家务、带孙子,做了“三伏贴”之后,冬天再也没发病,人少受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不说,还省了不少吃药钱,她说,自己还要坚持做治疗。 据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朱建军介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简称“三伏贴”)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用一定的药物制作成贴敷膏,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贴敷,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外治方法。此法使用方便、操作容易,患者无明显不适感,越来越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什么是“冬病夏治”?“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容易发作和加重的病变,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体虚感冒咳嗽;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溃疡病,慢性腹泄;小儿厌食、遗尿;虚寒头痛、颈肩腰腿痛、胸腹痛、痛经等疾病。“夏治”是指在夏天疾病的缓解期进行调理,以预防某些疾病在秋冬春季的复发,或减轻其发作的程度、症状和次数。 朱主任说,人的生理变化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盛夏“三伏”是全年气温最高,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冬天一些易发病处于缓解期,病根趋于表。在这个时候,采用温热助阳的药物(包括内服和外用)对阳虚之体进行治疗,可激发人体的阳气,增强抗病御寒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不发病或少发病的目的。 传统穴位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的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共贴敷3次。如果出现闰伏(20天),可间隔10天加贴1次。目前,在三伏期间的任何时间都可进行贴敷,但每次应间隔7~10天。贴敷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患者的皮肤反应、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而定。一般以成人4~6小时,儿童1~4小时为宜。 朱主任还指导冬病夏治的患者,贴敷期间饮食应清淡,慎食海鲜、牛羊肉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和肥甘滋腻之品,慎食冷饮和冰冻食品,要保持贴敷局部皮肤的清洁,穿干净、柔软、宽松的衣衫。薛晓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