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都急了,家人还不签字”
“我们在旁边看着都急,医生都急成这样了,家里人还迟迟不签字!”在抢救李英的同时,急诊室里还有数位危重病人及陪伴的家属,因心衰正在急救的病人张秀珍儿子在旁也忍不住催促。
从8点30分到8点35分的五分钟,对在场的所有人都倍感煎熬。实施气管切开术是必须征得家属或病人的同意,但就这个签字十分艰难、令人焦心。“当时,我们非常慎重地告诉家属,必须立即实施手术,这是唯一的希望,但是在场的家属却迟迟不敢签,要打电话征求家里其他人的意见,真是把我们急死了!”就在医院门诊部接到急诊值班主任沈雁波紧急汇报指示由患者本人签字时,李英本人也呼之不应了!
“家人的犹豫,我们能够理解!因为一切来得太快了些!”在场的急诊医护人员事后对记者说。原来送李英来院的小伙子袁旭是其内侄,儿子在徐州读大学,袁旭觉得实在担不起这样责任,于是他立刻拨通了其姑姑袁秀云的电话,袁秀云是李英的姐姐,一起陪同来院的,当时她还在急诊的停车场,十分钟前李英情况还算稳定,怎么一眨眼功夫就要立即切开气管呢,她坚决喝斥内侄不能签字。
“即使引发纠纷也要先救人”
“如果家属再犹豫,那我们来签字担保,哪怕可能引发纠纷我们还是要先救人。”通大附院门诊部副主任张志泉、王建平接到急诊室电话后第一时间赶赴了现场。
家属迟迟不签字,而李英又已呼之不应。她的心跳和血氧饱和度急剧下滑,死神在步步紧逼。
“我们不能消极地等待,此刻的生命已经容不得等待。”崔秋霞总长很认真地复述了当时的抢救部署,“我们果断分头行动,一方面与家属做最后的争取,同时姜丽娟护士长准备各种抢救设备,邱晓霞医师消毒手进入手术状态,我再次与门诊部紧急汇报。”门诊部副主任王建平、张志泉接完电话,扔下手中的活就往一楼抢救室冲,“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在这种紧要关头,我们既要遵循原则,更要竭尽全力。”
幸运的是,患者内侄袁旭终于在关键时刻签了字,各项准备工作早已就绪的手术医师几乎是“笔落刀下”,抢救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无缝对接。
“五分钟后病人清醒了过来”
“实在没有时间再等了,只听到旁边的护士在报监护仪上的心跳数,50次,40次,30次,10次......就算家属不签字,我们自己担风险,我们的手术刀也准备下了!”实施抢救手术的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邱晓霞对当时的情形历历在目。
11月8日8时35分,从手术刀落下到整个手术结束,前后仅3-5分钟的时间,医生麻利的速度让从医院停车场赶来的病人姐姐袁秀云有点瞠目,“这么快?结束了?”
“这个病人是典型的急性喉梗阻,血氧饱和度已经降至0,抢救的机会转瞬即逝!笔落刀下,我们必须抢时间,哪怕是抢一秒钟,很幸运,患者5分钟后清醒了过来!”邱晓霞告诉记者,“脑缺氧往往比心跳骤停更可怕,心跳骤停有时可以通过心肺复苏恢复,而脑缺氧时间超过5分钟,病人可能就不能再醒来,或成植物人或死亡。”
幸运的是,在紧急的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成功开放,昏迷的李英醒了过来,尽管暂时不能言语,但已能与医护人员点头示意。
醒来的李英根本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也根本不知道“笔落刀下”意味着什么,但在旁的内侄袁旭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悲喜之颠,他签字的手依然有些颤抖。
“应该给医生最大信任”
“救命的时候,连医生都不信,还能信谁?”袁旭看到了医生关切与焦急的眼神,他不顾姑姑竭力的呵斥落笔签字。“我觉得这件事我做对了!我们就应该给医生最大的信任!”
“太突然了,我们当时完全吓懵了!”袁秀云回想起当时喝斥内侄签字的情形十分后怕,她的武断差一点误了大事。其实,妹妹的命运很坎坷,5年前丈夫不幸离世,留下一儿一女,小女儿仅有7岁,李英对于这对兄妹来说就是“天”。
目前,合并纵隔气肿等情况的李英在耳鼻喉科病房作进一步治疗。
其实,在医院类似的紧急情况并不鲜见,如气管异物、心肌梗死、脑疝或主动脉破裂等等,这些危急情况的紧急应对至关重要,抢救成功与否不仅依靠技术,更需要医患的通力配合。
文/施琳玲 薛晓慧 摄/邵勇林

临时手术室内的抢救现场

抢救现场

逃过生死一劫的袁海英在医护人员和亲人的照顾下逐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