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防治沙眼,老话题新任务
发布时间:2013-6-7 阅读:7622次

  眼睛里有沙子摩擦的感觉是沙眼吗?以前大家说“十人九沙”是真的吗?沙眼能根治吗?2013年6月6日是第18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汇聚中国梦,2016年前消灭致盲性沙眼”,又把沙眼再一次拉进大家的视野。

  “十人九沙”:沙眼曾是我国首要的致盲眼病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和角膜的炎症,早期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砂粒样粗糙不平的外观,病变严重者常有合并症及后遗症,造成视功能障碍。沙眼是一种古老的眼病,世界性广泛流行,曾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类的眼健康。据资料显示,当时全世界有超过1/6的人患有沙眼。在发病率高的地方,有1%的人因沙眼而失明,有10%的人视力严重损害。沙眼也是我国首要的致盲眼病,据当时的数据显示沙眼患病率平均为55%,城市患病率约为25%—30%,而在农村患病率高达80%—90%。所以就有“十人九沙”之说,可见沙眼的危害之大。

  
自豪的历史: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沙眼病毒株
  位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的中国眼科博物馆保存有两张沙眼金质奖章的照片,向世人揭示了一段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由于沙眼的高致盲性,早在19世纪初,沙眼病原问题即受到微生物界、眼科学界极大重视。1954年,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与时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兼副院长的张晓楼教授共同合作,由张晓楼教授负责临床检查、提供临床标本,汤飞凡教授主持实验研究。在1955年8月18日第8次分离试验中分离出了1株沙眼“病毒”,这是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被命名为TE8,T代表沙眼,E代表病因,8是第8次试验。后来,许多国家的实验室将其称为“汤氏病毒”。1957年由汤飞凡、张晓楼、黄元桐等署名的沙眼病毒分离成功论文在我国《微生物学报》发表,此事震动了国际微生物学界和眼科学界。后来世界各国研究所用的沙眼病原体标准株就是来源中国首次分离出的TE8和TE55两株毒种。
  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向汤飞凡教授和张晓楼教授颁发了沙眼金质奖章,这是我国眼科界在世界上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鲜为人知:自体实验将病毒株植入科学家眼中
  为了进一步验证分离获得的沙眼病原体,汤飞凡和张晓楼教授决心做自体实验,以证明分离的“病毒”对人眼的致病性。1958年1月和2月课题组分别将TJl6株病毒接种于汤飞凡的左眼睑结膜内,将TEl06株病毒接种于张晓楼的左眼睑结膜内。接种后每天检查眼睛,记录发病情况。结果两位科学家的接种眼都急性发病,在患病眼高度红肿、充血、流泪的情况下忍受痛苦坚持从自己患病眼重复取材检验,先后自汤飞凡患病眼结膜刮片取材查包涵体5次,4次阳性,取材分离“病毒”l0次,2次阳性;自张晓楼患病眼结膜刮片取材查包涵体l3次,8次阳性。取材分离“病毒”8次,4次阳性。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都确切地证实了分离的沙眼“病毒”为沙眼病因。接种后23天和41天,他们才分别开始治疗。张晓楼教授的左眼结膜上穹隆部从此留下了沙眼瘢痕。

  
SAFE战略:2020年前达到消除可致盲性沙眼的目标
  沙眼是传染性疾病,对其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WH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针对沙眼的临床特征提出了控制沙眼的SAFE战略。也就是,S(surgery)即手术治疗;A(antibiotics for acute infection)即使用抗生素;F(facial cleanliness)即面部清洁和E(environment improvement)即环境改善。具体讲,(1)手术治疗:手术矫正沙眼引起的倒睫,防止睫毛磨擦角膜进而引起进一步丧失视力,这是有效地预防沙眼性盲的行动;(2)使用抗生素:定期检查并治疗活动性沙眼患者是控制沙眼传染源的有力手段;(3)面部清洁:增加洗脸的次数以保持面部清洁可有效地防治沙眼,同时要注意毛巾和脸盆专人专用,以切断沙眼病原体的传播途径;(4)环境改善:通过改善水的供应、卫生条件和居住环境以预防沙眼,是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在2020年前达到消除可致盲性沙眼的目标,是我国政府向WHO做出的承诺。

  
勿轻心勿恐惧:切断传播途径,避免重复感染是关键
  迄今,沙眼作为一种致盲性眼病,在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城市中已经基本消除,但是,沙眼还在发展中国家流行。针对这种情况,WHO在“视觉-2020行动”中将致盲性沙眼列为重点防治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并且提出到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致盲性沙眼的目标。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医疗卫生条件不同,沙眼的患病率也有很大差异,南通地区的发病率也已很低,但是对沙眼流行情况的防治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沙眼是可以预防的。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眼病,主要通过患眼一手一眼,或者患眼—水、物品—眼的途径传播;有活动性病变的患者是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沙眼与其他眼部感染性疾病不同,患者一旦感染沙眼衣原体,如果不采取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可能会长期携带病原体,导致自身反复感染或传染给他人,造成疾病的不断传播和流行。积极治疗活动性沙眼,切断其传播途径,避免重复感染是控制沙眼流行的重点。
          顾宏卫  施琳玲  曹桐 刊登于《南通日报》、《江海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