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重度中暑频发,专家支招消暑 |
|
发布时间:2013-8-2 阅读:5438次 |
近日,杭州大妈不开空调患热射病昏迷引起大家的关注。8月1日,记者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室了解到,在南通,中暑病人也不在少数。7月25日至今,单是通大附院急诊抢救室就已接诊了十几位重度中暑的病人。此时,急诊抢救室的16位患者中就有2位因中暑昏迷正在抢救中。
不开空调致严重中暑 来自启东的李大妈,54岁,30日上午一直在室外伞下干活,中午吃饭时突然倒地,昏迷不醒,浑身发烫,邻居及时发现,立即拨打了120,并根据医生的提醒,在她身上放置了一些冰块,在当地医院降温治疗后31日转入通大附院急诊科,经过治疗,8月1日,当家人呼喊插着呼吸机管道的李大妈时,她已经能点头眨眼回应。 来自如皋的吴爷爷,73岁,原先患有心脏病,最近几天在家没开空调,只用电风扇吹吹,31日,高热昏迷的他被家人送到通大附院急诊,抽血检查发现他谷丙转氨酶2546 u/L(正常8-54)、肌钙蛋白30.4 ug/L(正常0-1.034),肌红蛋白远大于2000ug/L(正常1-121),这些数据表明,吴爷爷的心脏、肝脏、脑严重受损,横纹肌溶解。 李大妈和吴爷爷都是严重的中暑患者,中暑是怎样发生的呢?通大附院急诊科主任医师沈雁波说,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和无风的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专家解读重度中暑 沈雁波主任介绍,中暑有先兆,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注意力不集中、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轻度中暑是在先兆中暑症状外兼有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皮肤灼热、胸闷、心悸、早期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 重度中暑主要有三种: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常常出现肌肉痉挛;热衰竭最常见,多见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的病人;热射病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超过41℃,神志障碍。和杭州大妈一样,李大妈也属于热射病。 这些重度中暑患者来院后,医务人员给予的首要抢救措施就是降温,在半小时内务必将患者体温降至38.5℃以下。吴爷爷一到医院,在空调环境中,通大附院医务人员马上给他睡降温毯,在腹股沟、腘窝、颈动脉等处放置冰块,将生理盐水在冰箱内降至4℃再输入体内,并应用异丙嗪、氯丙嗪和杜冷丁等药物。
防治中暑早行动 高温下中暑频发,沈雁波主任提醒市民,要避免在最热的高温时段室外干活,不得已在室外作业的要做好防暑降温保护措施,比如戴草帽等遮阳措施,及时饮水,最好是含盐分的凉开水,以补充体内丢失的电解质,一旦出现先兆中暑,马上停止室外活动。 沈雁波主任说,一旦发现患者中暑严重,要就地抢救,快速降温,可以将患者送到最近的医院,置入空调房间里,将周围能够取到的所有的冰块,带包装的冰激凌等全部堆放在患者身上,尤其是大动脉经过的部位,等温度降到38.5℃以下再转院。因为早期降温对保护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以及后续脏器恢复至关重要。 由于送到通大附院急诊科的重度中暑患者多是老年人,房间闷热,通风设施差,有些老年人连电风扇也不开。沈雁波主任也特别提醒年轻人,要多关爱老人,盛夏季节常回家看看,还要给老人们装上空调,送去凉爽。 薛晓慧 顾祎静 原载于8月2日《江海晚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