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预防淋巴瘤
发布时间:2013-10-9 阅读:5480次

  9月15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淋巴瘤宣传日”,作为我国十大恶性肿瘤榜单中的一员,淋巴瘤就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从2006年知名实业家霍英东与淋巴瘤“抗战”20多年后的突然辞世到2009年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因罹患淋巴瘤的去世,再到本月初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先生被诊断为淋巴瘤,淋巴瘤一次又一次以它的残酷展示在世人面前。什么是淋巴瘤,其发病情况和诊断治疗现状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刘红教授。

  
淋巴瘤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到底是什么?刘红教授说,在三十多年的从业过程中,这是患者被诊断为淋巴瘤后经常询问的问题之一,但至今淋巴瘤的病因还未完全被明确。
  淋巴瘤好发于青少年及中老年,发病率年轻化和城市化的趋势日益加重,调查显示与一些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及环境污染有关,此外,免疫功能缺陷与淋巴瘤的发生之间也有密切关联,例如风湿病的患者患淋巴瘤的机率较一般人群要高。因而防护、控制上述因素,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和作息规律,不饮酒、不吸烟,对预防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最近10年,淋巴瘤在各地的发病率都逐年上升,是全球发病率增速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某些恶性程度高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的增速较快。据刘教授介绍,目前在通大附院血液内科病房接受住院治疗的淋巴瘤患者约占病房住院患者的1/3,每月约有40多位患者在通大附院血液内科病房住院治疗,在门诊随访、诊治的患者也不在少数。

  
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检测手段不一样
  淋巴瘤以实体瘤的形式生长于淋巴组织丰富的组织器官中,最易受累及的部位有淋巴结、扁桃体、脾脏及骨髓,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发热、消瘦、盗汗及瘙痒等全身症状,也有患者以腹痛、腹部包块或大便出血等胃肠道症状为首发症状。
  淋巴结等受累组织的病理检查是诊断淋巴瘤的主要依据,目前在通大附院血液内科住院的老王就是因为20天前肠道穿孔手术后通过肠道组织病理切片明确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
  目前已知有近70种淋巴瘤亚型,不同亚型的治疗和预后差别非常大。相对于其它肿瘤而言,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分型十分困难,对于分型有疑问的病例,有可能需要多位经验丰富的病理专家会诊后才能明确,某些情况下,则可能需要再次活检甚至需要多次活检。有时淋巴瘤的分型诊断除了普通病理检测和免疫组化验查外,还需要借助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手段来明确,目前通大附院病理科和血液实验室能常规开展上述检测方法来帮助临床医师更加精准地区分不同类型的淋巴瘤。

  
多手段联合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
  刘红教授说,在确诊淋巴瘤后,患者需要做CT、骨髓检查等来进行病情评估,全部检查结束后,根据分型及疾病危险度来选择更具针对性的个体化规范治疗方案。随着综合治疗的合理应用和新药、新疗法的不断出现,相当一部分淋巴瘤已可治愈。目前淋巴瘤主要的治疗手段仍是化疗,对于部分合适的患者还可联合免疫靶向治疗来显著提高有效率并延长生存期,而对于一些复发、难治的淋巴瘤可考虑通过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等治疗,此外部分患者可联合放疗及手术治疗。
  淋巴瘤化学治疗过程会出现如骨髓功能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多数患者都能够耐受。在两到三个周期的治疗后患者常需进行一次中期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如果效果不理想,可能要更换为新的治疗方案。由于淋巴瘤治疗结束后一些患者可能会复发或继发第二肿瘤,因此治疗结束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不可掉以轻心。林赠华

  背景材料:淋巴瘤俗称淋巴癌,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造血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可分成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型,我国以较难治的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而霍奇金淋巴瘤仅占淋巴瘤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