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维修到发明的“中国好医工”——记我院影像科高级工程师王秀彬 |
|
发布时间:2014-1-9 阅读:9902次 |
王秀彬是我院众多拥有正高职称专家中的一员,然而他不像其他的专家那样在患者中有很高的知晓度,但却在他的全国同行中有很高的名气,这是因为王秀彬的诊断对象不是患者,而是我院数台CT机、MRI(核磁共振机)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不久前,王秀彬凭借高超的技艺,在第四届“中国好医工”中国优秀临床医学工程师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技术能手50强”称号。 钻研是王秀彬身上最重要的品质。科班出身的王秀彬198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医学工程专业,一开始他并不满足于修机器这个类似钳工的工作,一心想做科研的王秀彬一度产生离开医院的想法。可1992年医院一台日立W4 CT机出现了同心圈伪影的故障,无论是中国销售商的专家还是日本生产商的专家,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王秀彬临危受命,经过深入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使王秀彬信心倍增,并且改变了自己的职业观,他决心在这个岗位上做出自己的成绩。九十年代初,我院采购的新CT和MRI机的年保修费用将近90万,除第一年购买了厂家的保修外,直到2005年淘汰,保修工作都是王秀彬承担的,单此一项就为医院节省近千万元。 创新是王秀彬工作中不懈的动力。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王秀彬发现大部分设备故障都是一些容易损耗的零件经常出现故障,比如MRI的主要故障原因都跟射频线圈有关。一台MRI往往有十几甚至几十个大小不同的线圈,而每一个线圈的平均价格都在20万元左右,王秀彬以故障更换下来的旧线圈为基础,进行线圈故障的研究以及线圈工作原理的研究。如今王秀彬不但能维修各类型线圈,而且还能结合临床需求,制造出适合临床实验使用的专用线圈。他所制作的兔子头部线圈以及老鼠全身线圈,已经为相关科室的临床科研提供了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支撑。最近几年王秀彬又一头钻进最前沿的血管内MRI线圈研究,这项研究将对现在发病率很高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教学是王秀彬今后工作的方向。工作二十多年来,王秀彬在中华级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得国家专利三项,他参编的《医学影响设备与技术学》已成为医学院校影像专业的主要教科书。目前他承担南通大学影像专业影像设备学的教学任务,明年他还将申请培养相关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把他自己的技术和知识进行很好的传承。 曹 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