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3D打印,核磁共振部件自己造 |
|
发布时间:2015-2-5 阅读:10116次 |
一个小小的U盘,里面载着数据插在3D打印机上,喷头在匀速地、来来回回堆积着聚乳酸材料, 6小时过去,800多层打印,一个14厘米高的核磁共振插头(MRI)部件完工出炉。这个部件,市场上买不到,原厂家更换报价数十万元,江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秀彬潜心研究、下载软件、设计画图、自己打印出来了。 两年前,通大附院一台核磁共振设备的一个线圈插头部件损坏,虽然还能使用,但时常接触不良,有时影响图像质量,而且,由于线路缺乏保护,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两年里,王秀彬想了各种办法,还是没能买到合适的。2014年9月,王秀彬看到一则报道,江苏省人民医院CT扫描一位患者的足部后,通过计算机三维建模3D打印了一个模型,用以准确找到患者脚部畸形的舟状骨,并进行模拟手术。受此启发,王秀彬萌发了灵感,如果能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与原先一模一样的插头部件,那么,问题不就解决了?!而且,如果掌握了这项技术,以后医疗设备上需要的零部件就可以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了。 在一个以医疗为主体的单位里,作为拥有正高职称的工程师王秀彬或许不像临床专家那样拥有众多患者粉丝,但作为CT机、MRI(核磁共振机)和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医生”,他在全国同行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多年进行医疗设备线圈的研究与制作,他为科研实验制作了各种兔子头部线圈以及老鼠全身线圈、手指头专用线圈,使临床专家学者在实验时获得科研需要的高清晰度的核磁共振影像。2013年末,在第四届“中国好医工”中国优秀临床医学工程师评选活动中,王秀彬荣获“全国技术能手50强”称号。 王秀彬是个爱钻研、不服输的人。这一次,为了早日研制出3D核磁共振设备模具,王秀彬心无旁骛,苦心钻研,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花费了两个多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上网下载达索公司(法国一家飞机制造企业)的应用软件,自己琢磨,设计画图,融入二维、三维、动画软件的各种数据转换,考察3D打印机性能、了解各种打印材料,一步步向着目标接近。 12月份,经过多番尝试,第一个插头部件出炉,为了使它与原产品无限接近,王秀彬又多方咨询学习,改进了打印材料、对内部结构进行优化、打印同时适当加热,再加上打磨、喷漆等措施,如今,一个完美的MRI插头部件已投入服务患者的工作中,算起来造价只有几十元。看到自己的努力得以回报,王秀彬自己也收获了欣慰与成就感。 一通百通,研制出MRI插头部件的王秀彬信心倍增,动力十足。目前,他一方面利用MRI设备为基础研究性能更强的射频线圈,进行科研和临床应用,此研究经权威专家论证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他以CT人体骨骼的三维模型为基础,着手3D打印骨骼的研究。他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私人订制”出符合患者个性化需要的骨骼模型,供临床医生分析病情,模拟手术,如果解决了材料与消毒问题,那么为患者制作价廉物美、植入体内的骨骼材料就指日可待了。薛晓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