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的看法,一名外科医生从入门到成熟需要不停地实践,手术做得越多,刀开得越好。毛勤生告诉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勤奋努力是必须的,但天赋和悟性也同样重要。
毛勤生是通大附院普外科副主任,胃肠外科(一)主任,从医35年。与很多颇有威望的专家经历类似,1977年恢复高考后录取南通医学院,1982年分配至附院普外科。“刚入行的那几年,我整天都泡在病房,获得了很多锻炼机会,跟过很多老师,博采众长,加上自己动手能力强的天赋,很快就打下了扎实的手术基本功。之后,我对普外科领域各个系统的手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手术风格。作为一个外科医生,要学会某个手术并不难,但要开好这个手术则并不容易,需要不断的钻研和总结。现代医学发展很快,新的手术和技术层出不穷,要紧跟学科发展潮流并不断加以完善,让我觉得时间总不够用。”这一席话,让我们不难理解,好的外科医生总是手艺和钻劲儿并存着。
我在手术室近距离观摩感受时,耳边常传来“某某主任几时几刻有个刀”,毛勤生也在两个手术室之间轮番奔波。的确,这把手术刀已然不能作为数字衡量,连毛勤生本人都快记不清了,“每年院内手术600例左右,外院会诊每年100多例,这么多年总是有近两万台手术了。”
一个永远停不下脚步的人
腔镜手术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方法,使通过更小的切口来实施手术成为可能,这样对组织的创伤比传统的外科手术小。这门技术的兴起让毛勤生看到了相较于开放性手术之外的另一片天地,也意识到腔镜技术将会是外科医生的另一条支撑腿,他立即向医院领导提出申请设立微创外科,以此吸收和整合更全面的新技术。此时,普外科适逢细化专业分科,微创外科像个新生儿,新鲜也未知。“那次大会上,我表态干任何一个专业都行,都会干好,你们先挑,剩下的交给我。”由此,这个开拓任务落在毛勤生的肩上。
不负众望,一年时间,通大附院普外科的腔镜微创手术水平在南通市首屈一指;三年,步入省内先进水平行列。手术范围涵盖了肝胆胰脾、胃肠、甲状腺、乳腺、疝等所有腔镜手术,其中许多手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行列。2011年,在万人参会的北京“中国外科周”手术视频大赛中,毛勤生手术团队的两个手术视频从全国200多家三甲医院参赛的500多个手术视频中脱颖而出,其中“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获直肠类手术最高奖“外科手术艺术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分获胃癌根治手术“外科手术艺术奖”提名奖和外科手术技术“金剪刀奖”提名奖,这也是我市普外科手术在国内获得的最高荣誉。
在下级医生眼中,毛勤生是一个永远停不下脚步的人,他总是在不断地挑战自我、开拓创新。近年来,毛勤生和他的团队相继成功开展了20多项新的手术和技术,包括技术难度极高、目前仅有部分三甲医院才能开展的“门脉高压症选择性分流术——冠-腔分流术”、“腹腔镜经肛门直肠癌根治术——Ta-TME”、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这些手术的开展不仅填补了医院的空白,提升了医院的临床实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医学是三者合一的完美结合
手术技术是外科医生推崇的治病本领,临床疗效才是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作为南通市胃肠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毛勤生一直在思考和关注的是如何规范胃肠道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多年来,毛勤生一直在本地区倡导、践行和推广胃肠道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的理念和手术。为了提高胃癌的临床疗效,2014年,在毛勤生的倡议和推动下,胃肠外科联合消化内科、化疗科、放疗科、医学影像科(放射、超声)、病理科、中医科、营养科等科室组建成立了南通市首个胃癌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胃癌MDT),现在该团队每年为近200名病情复杂患者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讨论。
毛勤生说,“胃癌MDT团队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肿瘤部位、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和转移情况,以循证医学证据为指导,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有计划、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胃癌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60多岁的患者老缪是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受惠者之一。他因腹胀两月到通大附院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大弯侧有一4cm×4cm溃疡,病理检查结果为胃低分化腺癌,术前分期较晚,能否根治性切除存疑。毛勤生将老缪的病例提交胃癌多学科协作诊疗论会上讨论,讨论意见改变传统的先手术后化疗模式,而是让老缪先行辅助化疗后再考虑手术。化疗两个周期后,老缪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较化疗前明显好转,肿瘤标志物指标显著下降。随后,毛勤生为其实施了腹腔镜下远端胃癌D2根治术,手术获得了根治性切除,老缪得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治疗效果。
毛勤生表示,虽然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多学科协作治疗在提高胃癌临床疗效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临床的普遍重视和肯定。胃癌的多学科诊疗并不是将各种治疗手段简单叠加或随意轮番应用,而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有计划地应用现有的各科治疗手段,每个治疗方案均会因人而异,在医院分科高度细化的今天,任何专科医生仅凭一己之力已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因此,多学科诊疗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采访过程中,我对一些惊险万分的手术案例颇为好奇,毛勤生告诉我,“这种情况一般在择期手术中很少发生,主要在急诊和救台手术中遇到,外科医生如果具备全面的解剖知识和手术技巧,可化险为夷,将复杂的手术做得平稳、顺利、没风险。曾经有一例胃癌根治手术,患者在手术台上意外大出血,止血困难,手术被迫停止,为其主刀的医生束手无策,前来求助的助手手术服胸前一片鲜红。我赶到后立即进行解剖梳理,找到出血点,发现是静脉意外破裂出血,缝扎止血后并将残存的转移淋巴结清扫干净,顺利完成了手术。”
不同的医者,特点不尽相同。毛勤生坦言,“我的风格和自身个性有关,精细、稳健,有些追求完美。这很累但却是件好事,能做到最好,绝不差分毫。现在一直提倡工匠精神,做手术亦是如此。把一种术式具体实施到某个患者身上,其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艺术的再创作过程。以此,医学便成了科学、匠人精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徐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