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神经介入手术:回天有术一根管 曲径通幽除顽疾
发布时间:2017-10-18 阅读:12404次

  众所周知,外科治疗是依靠手术暴露后进行的,内科治疗则主要依靠服用药物。而介入治疗,则介于两者之间,是一种“不用开刀的手术”。简言之,介入治疗就是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检查、治疗的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介入治疗已成为现代医院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神经介入技术是血管内介入技术中的一种,其最大优点是针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无法诊治的脑血管病变可有效进行治疗,同时避免开颅手术所带来的组织创伤,并且其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具有其它诊治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合理可靠的选择。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是南通地区最早开展神经介入手术的科室,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展血管内治疗以来,医院投资数千万元引进尖端设备,年均脑血管造影量、支架植入术量均居地区领先水平。

  常规检查,意外发现“不定时炸弹”

  不久前,家住如皋的72岁老人谢女士因为时常感到头昏到当地医院进行了头颅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却让人意想不到,在患者脑部鞍区右旁有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直径约25mm,考虑颅内动脉瘤可能性大。如此巨大的动脉瘤一旦破裂必将导致颅内大量出血,后果不堪设想,但巨大动脉瘤本身在手术治疗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和风险,且病人的巨大动脉瘤位于海绵窦段,这更加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患者的两个儿子在得知其病情后有些不知所措,他们想不惜一切代价解除老母亲颅内的这颗“不定时炸弹”,但又担心治疗不成功反而最后“害”了母亲,怀揣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兄弟俩带着母亲来到通大附院神经内科寻求解决的办法。
  
  
群策群力,多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首先接诊该患者的是神经内科吴新民主任医师,他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仔细审阅患者磁共振后将患者收治入院。介入治疗小组在给患者完善了一系列术前准备后进行了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中见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直径约27mm。“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大于2.5cm的动脉瘤,其属于复杂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是颅内巨大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吴新民介绍道,“由于颅内巨大动脉瘤体积巨大、位置深藏,常有重要穿支血管从其发出,瘤颈宽,瘤体形态不规则,常伴有血栓、钙化及粥样斑块等继发改变,导致其治疗难度大,自然预后差。”
  
介入栓塞或夹闭手术是根治动脉瘤的途径,由于如此巨大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处理在附院神经内科尚数首次,吴新民将此病例详细汇报了给神经内科主任柯开富。柯开富对此病例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他的主持下,全科医师进行了病例讨论。讨论会中,吴新民详细阐述了他的介入手术治疗方案,张云峰主任医师、周宏智主任医师等也提出了各自对手术方案的意见,多位神经病学主任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并与该患者动脉瘤所长部位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外科夹闭与介入栓塞手术进行了比较,最终由柯开富拍板,决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介入手术治疗有多种方式,我们结合患者年龄大、血管基础情况较差、动脉瘤位置深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以及家属十分排斥创伤较大的手术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最终制定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手术方案。”柯开富分析道,“当然,支架及弹簧圈微导管能否顺利到位、支架类型的选择以及如何做到尽可能地致密填塞弹簧圈,这些都是手术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而术中可能发生动脉瘤破裂大出血以及瘤内血栓外溢,这些手术风险无论是主治医师还是患者家属,都要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术前介入治疗团队的医师将手术方案详细介绍给了患者家属,兄弟俩认真听取了医生的介绍,他们充分理解了手术的难度与风险,并且在十分信任医师的情况下坚定地选择了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

  奋战3小时,手术难关终得解

  8月23日下午,通大附院的DSA手术室里,由柯开富亲自坐镇指导、吴新民主刀的颅内巨大动脉瘤栓塞术正在紧张的进行中。由于患者年龄大,加之有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其血管走行较普通人弯曲得多,而手术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将填塞动脉瘤所用的导管沿着人体内的血管从股动脉一直送到颈内动脉的动脉瘤中,并且越接近终点血管的道路越曲折,如果在接近终点时稍有不慎使导管将动脉瘤壁捅破的话,必然造成颅内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手术间里吴新民小心翼翼地操纵着在血管内“探路”的导丝,控制室里柯开富、张云峰也密切注视着显示屏上手术操作的图像。最终吴新民按照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及熟练的技术,顺利地将支架导管及弹簧圈微导管放置到位。手术的另一大难点是要将弹簧圈均匀且致密地填塞在巨大动脉瘤中,吴主任通过反复细致地调整弹簧圈的放置位置,并且反复造影验证,最终顺利地将患者脑内的庞然大物填塞完成。
  术后患者安返病房,当看到老母亲睁开眼睛清楚地和儿子们交流时,兄弟俩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窗外的天已经完全黑了,但吴新民不顾手术的辛劳,向管床医师和值班医师指导患者术后治疗。“手术成功固然可喜,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吴新民反复强调,“患者的术后管理同样重要,严格控制血压、预防支架及颅内血栓形成等治疗,每一项工作都关系着患者的预后。”现在距离术后已有1周的时间,病情平稳的谢女士与家人有说有笑,享受着天伦之乐。

  针对性治疗,高精尖技术克难关

  一次意外的检查发现,一台精心设计的介入治疗手术,最终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谢女士是幸运的,她在动脉瘤尚未破裂时及时进行了干预治疗,防患于未然。但更多的人们直到动脉瘤破裂时才发现这颗潜在的“炸弹”。虽然随着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治疗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由于此类疾病的突发性和凶险性,神经科医师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最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及早发现颅内动脉瘤,在其未破裂时采取积极的随访以及干预,才能将脑内的‘不定时炸弹’及早排除。”吴新民如此说道。

  吴新民告诉记者,神经介入技术作为通大附院神经内科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科室紧跟国内外发展前沿,在神经介入治疗方面开展了以下多项新技术和特色诊疗项目。
  
1、全脑血管造影术:能检测出CT、 MRI未能检出的血管病变,如血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闭塞的部位等,为介入治疗提供准确依据。
  
2、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术:它是脑梗塞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技术,能让偏瘫的肢体迅速恢复正常,切记一定要在6小时内就诊方能显效。
  
3、颅内动静脉窦置管血栓溶解术:它用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可有效缓解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高压症状。
  
4、脑供血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它用于治疗脑动脉狭窄,可防治脑卒中,使狭窄的局部脑动脉管径扩大,改善脑供血,使反复发生肢体瘫痪、头晕等症状迅速缓解。
  
5、弹簧圈脑动脉瘤栓塞术:脑动脉瘤破裂可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对脑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可在一定程度防治动脉瘤破裂出血,并具有微创、不需开颅、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6、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可有效减少脑出血再发的机会,挽救患者生命。
                           记者 | 顾雨  原载于《江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