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早产儿出院后如何进行营养管理
发布时间:2017-12-22 阅读:7175次

  宝宝健康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可数据显示每年我国早产儿出生率约为10%,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加上二胎的高龄孕妇增加,在迎来新一轮生育高峰的同时早产发生率将会更高。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关于早产儿出院标准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校正胎龄( CGA) 达 34 周、 体重达2000g 左右并持续增长,完全经口喂养,室温下体温维持稳定,疾病已愈或可进行家庭治疗。
  
早产儿出院并不意味着治疗、管理的结束,而是新的治疗、管理模式的开始。今天,就先和大伙唠唠关于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管理的那些事儿。

  
出院后营养方法

  出院后,不同时期的营养支持和管理重点是不同的呦。
  出院早期:通常指出院后2周内,此期重点是过渡为家庭对早产儿的全面管理,包括喂养,保证出院后早产儿体重稳定增长。建议遵循出院指导及建议,序贯出院时喂养方案,根据小儿喂养情况调节喂养量及频度,关注体重增长,使其接近出院前增长速度。
  校正年龄4-6个月以前:主要根据早产儿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奶类喂养指导,包括鼓励、支持母乳喂养,根据生长状况选择及调整奶类营养密度。
  校正年龄4-6个月以后:除奶类营养指导外,重点进行婴儿食品添加的指导及教育,帮助、指导家长合理搭配婴儿饮食与奶类的组合及过渡,适时引入恰当的婴儿食品。不仅关注饮食种类,还应关注营养搭配、食物性状、喂养方法及饮食习惯的培养和建立。
  注:早产儿校正年龄月=出生后月龄-[40-产儿胎龄(周)]/4。

  
乳类的选择

  体重不足1800g,首先母乳加母乳强化剂,如不能提供母乳,则继续早产儿奶喂养;热量密度为80kcal/100ml。
  体重大于1800g,且所有生长参数(体重、身长、头围)达到同胎龄体重第25百分位及以上者,可转化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或继续强化的母乳,热量密度为80kcal/100ml。
  当纠正胎龄达4-6个月,且所有生长参数(体重、身长、头围)达到同胎龄体重第25百分位及以上者,可转化为标准配方奶或纯母乳,热量密度为67kcal/100ml。

  营养物质的添加

  维生素D:早产儿生后1-2周开始补充,800-1000U/d,补充至2周岁。
铁剂:生后4-6周开始补充元素铁2-3mg/(kg.d),若发生早产儿贫血,给予治疗量元素铁4-6mg/(kg.d)。极低出生体重儿需服用至1周岁。

  辅食的添加

  早产儿纠正胎龄达到4-6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
  辅食的能量密度应该高于母乳,至80kcal/100g。如婴儿米粉25g,约100kal。从泥糊状食物开始,小勺舀起不会马上滴落。
  7-24月龄婴幼儿大致一日饮食安排:①早7点:早餐-母乳和/或配方奶,婴儿米粉或其他,尝试家庭早餐;②早10点:早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点心;③中午12点:午餐-各种食物;④下午3点:午点-母乳和/或配方奶,加水果或其他点心;⑤下午6点:晚餐-各种食物,从泥糊状开始,逐渐增稠增厚,鼓励幼儿尝试成人饭菜;⑥晚上9点:母乳和/或配方奶。

  生长发育监测

  早产儿出院后应定期监测体格生长和神经运动发育的情况,并按照纠正月(年)龄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
  体格生长:早产儿出院后随访频度为出院后1-2周首次随访,CA 6个月内,每月1次,CA 7-12个月,每2个月1次,至少随访到CA 2岁,测量体重、身高、头围,评估其生长发育速度和处于相应纠正月龄的百分位数,实时监测血常规、生化和微量元素水平,了解骨代谢情况。随访中需根据早产儿营养、生长发育、 健康状况个体化调整随访计划。
  早产儿出院后的生长应达到以下要求:①体重:纠正胎龄3个月以内每天增长20-30g,3-6个月每天增长15g,6-9个月每天增长10g,使体重达到纠正月龄的第25百分位以上;②身高:每周增长大于0.8cm;③头围:纠正月龄3个月以内,每周增长0.5cm,3-6个月每周增长>0.25cm。

  神经心理发育:早产儿的神经心理发育是个动态过程,在早产儿2岁以内,应按照CA选择恰当的标准化评估方法、 量表进行评估,对可疑或存在问题者及时转诊至专科医生处,进行进一步针对性检查,必要时早期干预或康复训练。①早产儿生后4月内可行GMS评估判断早产儿的神经行为能力,可早期预测脑瘫等运动发育异常;②早产儿应在纠正月龄足月(预产期后)行20项行为神经测定,可初步判断早产儿的神经行为能力。③1岁以内的婴儿应在检查体格发育时,行52项神经运动检查,可发现轻微脑损伤引起的神经运动发展落后。
  早期合并症的后期管理:关注早产儿早期合并症恢复情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如早产儿慢性肺疾病肺功能、 肺动脉压力等,并与相应专科医生协同工作。
  早产儿常见合并症的常规筛查:根据现有指南进行眼底检查、 听力检查。    李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