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新理念赋能护理学科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22 阅读:3861次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护理人员的整体学历层次都在提高,护理团队专业水平的整体提高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护理部一方面将专科护士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对专科护士的培养不断精益求精,通过完善专科护士培训管理的组织框架和增强培训师资力量,加强护理人员资源配置,打造专业化、标准化专科护理团队,为省内外培养优秀的专科护理人才。另一方面,医院各级护理管理者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创新融合集临床护理、专科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于一体的适合医院护理队伍发展的新理念,为护理学科的发展赋能。

新赛道:专科培养拓空间
  风起扬帆时,能者立潮头。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分科的不断细化,护理专业变得更加主动、细化、独立。护士的工作内容已不再是单纯地遵照医嘱打针发药,其专业技能内涵明显提升。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有了施展拳脚的更大天地,在专业领域发挥带头人作用,在一些特定疾病的治疗护理中发挥才干,和医生一样开设专家门诊,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
  我院是中华护理学会伤口造口失禁护理专科护士京外实践基地、省级心血管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及伤口造口失禁护理、呼吸护理、儿科慢性疾病专科护士实践培训基地,也是市级心血管、伤口造口失禁、糖尿病、神经内科及危重症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在专科护士培养方面,医院健全培养制度,设立包括“入科前的信息管理—入基地后需求评估”“培训计划拟定—过程考核”“反馈沟通—结业综合考核—结业后追踪联络”的长效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方法,以培养学员综合能力为目标,切实加强学员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建设,开展“阶梯型”教学目标设计,在同一个基地内,形成“大纲为基础、个体需要为补充、高阶发展为延伸”的阶梯化教学目标。这既保障了同质化培养要求的实现,又能够兼顾学员的个体化需要,并辐射今后高阶专科护士培养。
  医院通过整合优质资源,为学员提供真实、丰富的临床实践机会。高品质的多学科教学团队能够让学员获得专科最前沿、最专业、最多元、最具合作性的专科知识和技能。医院共开设了伤口造口失禁护理、糖尿病护理等16个专科护理门诊,年门诊量逾两万人次,不仅有来自省内周边城市的患者,还有省外慕名而来的患者;持续推进“互联网+ 护理”服务项目,建立“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多学科医护团队,能够提供群众急需的上门护理服务;利用手机客户端,以专科护士为主,面向内分泌、康复、血液、消化、甲乳等科室的慢病患者推广“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延伸服务,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维服务模式,实现从入院到康复出院全程无缝隙健康管理。此外,医院组建了管道护理、糖尿病护理、静脉治疗、心血管护理等19 个专科护理小组,通过开展全院的专科护理会诊、查房、规范化培训,形成了跨科联合预防及护理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专科护理水平的提升。

新局面:护理模式有创新
  作为江苏省卫生健康委认定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长三角北翼和沿海经济带高水平医疗服务高地,我院在医疗和护理方面都起着引领作用。
  2019年,护理部被江苏省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基层特色科室省级孵化中心重点建设单位。为创新延续护理方式,拓展帮扶支援新局面, 通大附院加强基层特色护理孵化中心建设,推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截至2022 年底,已与22 家基层孵化单位签约。护理孵化中心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对接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制订个性化孵化计划, 推广医院特色护理理念,促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同时结合社区疫情防控需求,不断调整创新孵化方式,多措并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护理服务能力, 让优质护理服务成为一个品牌、一种文化。
  医院根据各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服务能力和特点,遴选专家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开设专科护理门诊,比如选派国际伤口造口治疗师袁宝芳在基层服务中心开设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门诊。目前已有多家基层医院在专家的指导下开设了专科护理门诊。同时,我院还针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的不同特点,向基层单位推广了医护协同、多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服务模式等。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提升服务效能,护理孵化中心构建了集孵化中心人员培训、远程会诊、慢病管理于一体的基层孵化管理平台,精心安排护理专家授课,组织基层护理人员参加线上培训考核。同时,护理孵化中心借助该平台及微信群等实现了专家与基层护理人员之间的在线互动, 使基层医疗机构遇到的护理疑难问题及时得到指导与解决。
  未来,我院将继续加强基层特色护理孵化中心建设,形成基层护理帮扶团队,将更加专业的护理技术推向基层,提高基层人员的护理技能水平,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让江海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专业护理服务。

强学科:科研能力得突破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我院护理人员基数大,护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与医院发展息息相关,尽管护理人员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通大附院护理学科科研基础相对薄弱,护理人员科研意识淡薄、科研兴趣欠缺,整体学术氛围不浓厚。在医院坚持以医疗服务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强体健翼”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护理人员如何结合各自专业领域有效发力并取得科研能力突破性进展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院通过“把脉问诊”,了解护理科研人才使用、培训与交流、团队建设等科研需求,对学科科技量值评价标准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护理科研课题、文章、专利申请的现状,规划了护理学科总体发展思路,继续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的发展策略,加强学科建设资源投入,进一步推动护理学科的发展,从护理团队科研能力培训及提升、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科研氛围营造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
  自2020年起,我院遴选护理科研人才,建立人才“蓄水池”,培养“天使”“雏鹰”护理科研人才两批次、共23 人,成立护理科研团队。护理科研团队成立以来,坚持每月举办读书报告会,分享护理领域前沿知识;依托医院专项经费,构建护理科研人才管理体系;实行专款专用,定期考核,充分发挥科研人才的作用,打造一支凝聚力强、战斗力强的科研团队,凝练科研方向,协同并进,整合资源,形成“以点带面”的科研辐射圈。护理科研团队以科研骨干为主,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鼓励护理人员以科研思维助力护理专业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推动护理科研与临床科研交叉融合,医院设立护理科研研究所,为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开展提供支撑平台。护理科研团队依托院临床研究中心, 加强临床护理研究人员的培训,推动临床护理研究的发展,并从“大健康、大护理”的广阔视角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点,构建护理学学科发展的新布局,发挥护理学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护理科研团队还积极推进护理学科与工科交叉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借助已有成果转化机构,健全完善护理学科成果转化机制和服务体系,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结硕果:厚积薄发获殊荣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院护理团队在艰苦的付出之后赢得了累累硕果。在2023年发布的中国医学科学院2022年全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我院护理学位列全国第31名、江苏省第4名,连续5年位列百强榜,5年总科技量值位列全国第18名、全省第4名,护理学科建设位居省内第一方阵。医院培养省级及以上专科护士147人,覆盖糖尿病、伤口造口失禁护理、静脉输液治疗等22个专业;护理部先后荣获“全国总工会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全国卫生系统护理专业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全国巾帼示范岗”等荣誉。
  近5年来,护理部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三等奖1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1项,省级中医药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市厅级科研课题和成果奖32项,发表SCI论文83篇,获国家发明专利60项;借助研究型病区及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证据转化临床应用基地的优势,培养临床运用科研思维、循证理念制定科学决策,解决临床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已完成循证护理转化项目5项。
  2021年,我院主持选拔20余名专科带教老师对南通大学学生进行临床思维和技能培训指导。南通大学代表队在第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护理专业赛道中荣获华东分赛区一等奖、总决赛金奖。
  立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头,唯有“归零”再出发,才能再创新辉煌。未来,全体护理人将继续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进一步谋求机遇,明确护理专业发展方向,加强专科人才培养任用,打造通大附院护理专业品牌,走出护理专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做出每一个护理人应有的贡献。
  (供稿:护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