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大附院心血管内科成功为一名因房颤血栓脱落,致右肾动脉栓塞及右肾大部分梗死的男性患者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从源头告别了心源性血栓的风险。 73岁的冯老伯(化名)有房颤病史多年,时常出现心悸心慌,心率最快达到180次/分(正常60-100次/分),直到腹部疼痛检查中发现因房颤血栓脱落,导致了右肾动脉栓塞及右肾大部分梗死,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来到东院区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副主任施林生门诊寻求帮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血液容易在心房内形成漩涡,导致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液流动到身体的其他部位,造成栓塞,比如像冯老伯的肾动脉栓塞。”施林生说道。
左二: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副主任施林生
术前,冯老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耳血流显著淤滞、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考虑到冯大伯在积极抗凝前提下仍可能形成血栓,如果再次血栓脱落会导致脑梗死或其余脏器坏死,阻断血栓罪魁祸首的源头刻不容缓,施林生决定为其行左心耳封堵术。左心耳是房颤患者发生血栓的最主要部位,通过微创介入手段,在左心耳内放置一个封堵器,就可以从源头上避免后续心源性血栓的发生。 古人云,事出反常必有妖,能形成血栓并导致栓塞并发症的心耳非同一般,要么收缩功能丧失,要么长相奇形怪状。果不其然,术中造影显示,冯大伯为早分叶极浅型心耳,开口很大直径30mm,但深度极浅,最深的上叶深度仅16mm,这样形态的心耳对封堵器的选择和放置位置提出了苛刻的要求,现有的所有盘式或筛式封堵器很难同时实现稳定钩挂和有效封堵的双重目标。施林生凭借丰富的经验,综合考虑后选择了35mm的筛氏封堵器。 术中,通过不停微调鞘管轴向,采用细腻巧妙的操作手法,借助心耳上缘分叶有限空间,实现一步展开封堵器,以罕见的倒三角形态,完美封堵了上下叶整个心耳,没有残余分流及明显露肩。整个手术仅需右腿根部静脉穿刺处局部麻醉,患者全程清醒状态,约半小时即顺利完成封堵操作。术后12小时,冯大伯就下床活动了,对于此次手术过程及治疗效果,冯大伯一家十分满意。
据我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主任陆齐介绍,医院率先在南通地区开展了左束支区域起搏术、无导线起搏术、ICE指导的房颤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等新技术。该中心长期熟练开展国内外最先进的心律失常介入技术:包括起搏器植入(单双腔起搏器、ICD、三腔起搏器CRT、左束支起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等)和快速性心律失常消融(室上速、房颤、房扑、房速、室性心律失常、儿童室上速等)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射频消融,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市空白。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心律失常治疗的成功率,也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供稿:陈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