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详细内容 首页 / 详细内容
 
“时代楷模”徐克成:我的根就在这里
发布时间:2014-7-19 阅读:6036次

  “时代楷模”徐克成全国巡回报告团抵达江苏,报告会在南京和南通两地隆重举行。集“时代楷模”、“白求恩奖章”于一身的他无法掩饰其如孩童般地兴奋,“回家的感觉,真好!”话语中还是那浓浓的乡音——

“时代楷模”徐克成:我的根就在这里

  楷模,不是没有出处
  徐克成,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和肿瘤治疗专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身份是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却鲜有人知他的成长土壤。古曰:“英雄不问出处”,但是徐克成总津津乐道着他的根:母校南通大学和工作了近30年的母院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因为那里有他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有他励志奋发的坎坎坷坷。
  1958年,徐克成被南通医学院(创办之初为南通医科大学)录取,学校创办人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当年,求知欲正盛的徐克成入学的第二天,就到图书馆看书。因为刚开学,阅览室里的读者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快到阅览室关门时间了,一位年过花甲的管理员踱过来问看什么,徐克成说看学校的历史,老人拍着肩对他说“看你的样子是个后发之才!学学张謇吧!”人是需要鼓励的,对一位正在成长的青年来说,是影响和伴随一生的胎记。徐克成后来知道,这位图书管理员曾经是张謇家的管家。
  张謇作为一名民族实业家,早在102年前创办南通医科大学时,就题写了校训“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徐克成记下了,践行了。张謇当年倡导的“祈通中西”这种开放融合的精神在今天的徐克成身上大放异彩,他61岁创办民营医院,一所才办了13年的民营医院,却收治了来自丹麦、马来西亚、美国等75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在国际上擦亮了“中国医生”名片。“以宏慈善”则昭示世人:医学乃慈善事业,办医者,当为民。在他创办的复大医院先后救助了400余名贫困病人减免治疗费用550多万元,募捐赈灾款1000万元,被誉为“雷锋式好院长”。

  
楷模,不是一种偶然
  上世纪80年代,通大附院的消化病专科在全国已是久负盛名了。而让徐克成在消化界“一夜成名”或许该属这件偶然之事——他肉眼检诊出一个仅0.3cm 的食管癌“癌巢”,局限在食管的黏膜层。按照病理分类,这是最早期的食管癌,1000个食管癌患者里可能只能遇到一个,迄今这位食管癌患者已高质量地活了35年。
  修得这“火眼金睛”,真不是一种偶然。大学时徐克成竟然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俄文版《内科病理学》利用课余时间全部翻译成了中文。两年后,徐克成毕业分配在通医附院内科,有幸师从孟宪镛教授,孟教授首先给徐克成布置的任务就是通读十几年来的《中华内科杂志》,再把一些内科的重大疾病和症候都写出“综述”。 孟教授叮嘱其“谁能取其精华者,谁就能成为这门学问的‘集大成者’”。
  “文革”期间,业务书籍几乎绝迹,徐克成在孟宪镛的鼓励下,“斗胆”办起了医院内部刊物《医疗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到全国数百家医院,很快,来自全国的信如雪片一样寄往“编辑部”,均是索要《参考资料》。也正因为前期的积累,孟宪镛、徐克成共同编写的《皮质激素在治疗诊断上的应用》成为江苏省在“文革”后出版的第一本科技书。迄今徐克成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主编或编写了30余本专业书籍,担任国际冷冻治疗学会主席等10多个国内外重量级学术职务。
  无论是当初在南通医学院以“四大青年才子”之首名扬,还是如今首提肿瘤的“3C+P”治疗策略,成为中国肿瘤冷冻治疗的先行者,站在学术最前沿的徐克成常常感怀幸有当年恩师孟宪镛的学术引领。

  
楷模,不是一位孤者
  徐克成,作为一座精神丰碑屹立在时代的船头。他是暸望者,更是一名引领者。在一般人眼里,民营医院是要赚大钱的,可徐克成就爱做一些“亏本买卖”。广东茂名女孩细妹曾经是一个流浪者、一名晚期卵巢癌患者,徐克成不仅为她切除了55公斤的肿瘤和囊液,更为她免去了18.68万元的治疗费。今天,她作为徐克成事迹报告团的成员站在演讲台上,让所有的观众不敢相信那就是曾经的细妹,“我要是活过来,我这辈子就在医院做义工,我要是死了,我就将我的遗体捐出来做研究。”如今,细妹成为了复大肿瘤医院志愿者站的“招牌”。
  仁爱的种子有着培育她的富饶土壤,并生根繁殖。“以宏慈善”的训词不仅引领着徐克成,还有几代的通大附院人。通大附院老院长程达人离开人世时,江苏南通城十里空巷,卖完了所有的花圈,百姓们都要为一代名医送上一程。老院长夏元贞捐献了自己骨骼,他留下遗嘱“我要让医学生们抚摸着我的骨骼走进神圣的医学殿堂”;陈瑛,眼科老教授,曾经把无数患者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离世时她用自己的角膜为二位患者送去了最后的光明。与她相濡以沫60年的老伴、影像科教授陈种和身前好友、肿瘤外科教授陈昌谷毅然签订身后捐献角膜志愿书,眼科党支部的十多位党员和全院70多位医护人员也纷纷加入“光明行动”。
  通大附院急诊科主任黄中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省“十佳医德医风楷模”,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徐克成教授的学生。他带领的39名主诊医生和108名护士,以堪称奇迹的98%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成为江海百姓心目中最可信任的“生命守护神”。
  厚德行医的徐克成欣喜于自己不是一位孤者,后来者更是不断诠释着生命至上的医者大爱。半月前,通大附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邱晓霞为抢救呼吸骤停的气管异物患儿,来不及签字抱着孩子往手术室冲,跪地施术将异物成功取出。就在大前天,神经内科护士长卢丽华下班买菜时,果断施救突然昏迷倒地的商贩,连续20多分钟的心肺复苏,商贩终于有了呼吸自己却劳累虚脱。
  无独有偶。2001年,徐克成创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伊始就立下“零红包”的铁律,谁拿患者红包,谁就负责患者全部的医疗费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自1995年起创建“无红包医院”,20年间南通市“无红包医院”已增加到223家。

  
楷模,不是没有遗憾
  徐克成出生于江苏如东,南下创业那年是他49岁。不觉中,徐克成已步入了古稀之年。“母亲叮嘱我‘一辈子做好事’”报告会上,徐克成用他依然的乡音倾诉着母亲的叮咛。母亲是他心头永远的痛和遗憾。1968年的一天,他和他的医疗队从农村回到医院,见到了从如东赶来的母亲,他惊呆了,才几月不见,母亲面容憔悴,右上腹顶得老高。晚期肝癌!对徐克成来说犹如晴天霹雳,痛不欲生。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个有本事、有水平、响当当的医生…… 可是徐克成的种种努力都成了徒劳,三个月后,未满60岁的母亲就离去了。送走了母亲,徐克成完全变了一个人,没日没夜,一门心思扎进了肝病、肝癌、消化疾病的研究里。不久,他和孟宪镛教授、杨振华研究员成功研究出血清GGTⅡ诊断肝癌,当时我国还缺乏超声、CT或核磁共振等诊断技术,唯一的办法就是查血液中的肿瘤标记物,这种诊断方法在目前许多医院仍在沿用。
  如果说母亲是他攻克肝癌的原动力,那么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的一席话则是他创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的原动力。1998年11月,徐克成到北京出席全国消化病大会,陈部长会见了他,并开门见山地说“你能否在南方办一所医院,一所肿瘤医院,肿瘤将来一定是人类第一杀手。”离别时陈部长如兄长般地再嘱咐,“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办好以后,我去看你。”然而数月后传来陈敏章部长患上胰腺癌的噩耗。徐克成痛心遗憾,更感到紧迫。与其说他要完成陈部长交代的“任务”,不如说是他要完成一项有关人类福祉的使命。2001年,他成功创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率领着复大的战将们向那些“无法治疗”的肿瘤做极限挑战,铭仔、细妹、江味凤、郭林(丹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当今抗癌战场的奇迹。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无情。这次肿瘤来犯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2006年1月,他被确诊为肝癌。作为肿瘤治疗专家的他根本不相信这个事实,但是PET-CT的精准报道就在那里。8天后,徐克成接收了手术,他患的是胆管细胞性肝癌,因为少见所以研究甚少。有文献说手术后3年生存率仅为10%。
  生命的尽头是每个人都有面对的,是浑浑噩噩地坐等那一天的到来,还是继续这样激情地活着,徐克成选择了后者。“现在轮到我自己上战场了。”在肝叶切除后的第3天,徐克成就要来了电脑半坐着看文章;手术后的第16天,就参加了为来自梅县山区患巨大面部恶性肿瘤的女孩江味凤的全院大会诊;第64天,他飞到马来西亚,看望在绝望中的“象面人”洪秀慧和陈嘉欣,后奋战7个月,成功去除“象 面”,震惊东南亚; 次年,他主编的40万字《肿瘤冷冻治疗学》出版,这是当时世界上第一部肿瘤冷冻治疗专著……
  “时间对我来说就是‘奢侈品’。我不知道我哪一天会倒下,或许倒在病床前,或许办公室,或许病房走廊里。”演讲台上徐克成的话语如此镇静,但是让在场的所有人不禁心疼泪流。
  “我这一生,愿意为之献身的信仰是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徐克成心中无怨,“能拯救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我感到非常幸福!我要这样幸福地一直走下去……”    
                                 施琳玲 薛晓慧